语文PLUS 教研 ID: 161538

[ 姚树义 文选 ]   

兴趣·思考·表达

◇ 姚树义

  【主题与背景】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二个教学专题是“和平的祈祷”。教材对这一专题是这样安排的:1. “遭遇战争”板块:安排了两篇小说,一是肖洛霍夫的《一代人的遭遇》,另外一篇是海因里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2. “黑暗中的心迹”板块:节选的是《安妮日记》这本书中的几则日记;3. “历史画外音”板块:选取了两组战争题材的图片。其中第二第三板块为选读或自读内容。可以看到,教材这样安排专题内容的目的是利用同一主题下的多种文学和艺术形式的组合,使学生立体地感知战争与和平的丰富内涵。
  我的整个教学思路是:通过对肖洛霍夫小说的详细分析,引导学生在小说的语言、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以及矛盾冲突等文体要素上体会战争带给人的肉体和精神创伤;通过对战争题材电影的欣赏来直观感知战争的场面进而认识战争环境下人的精神状态;通过对战争题材图片的欣赏来感知战争的灾难并能发表自己的意见。
  【情景描述】
  一、 小说《一个人的遭遇》用两课时。第一课时利用学生喜爱的歌手朴树一首战争题材歌曲《白桦林》导入。学生在音乐营造的情境中通读全文梳理故事,归纳出主人公索科洛夫的两个美梦——与妻子团聚、与儿子相见——的破灭,和一个新希望的重建——认识凡尼亚。在学生对全文熟悉的基础上,第二课时的重点是对小说文本和思想的分析。我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设计了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认真阅读小说,想一想主人公索科洛夫如果活到今天(2007年),他的年龄应是多少?他从德军的集中营逃出来年龄又是多少?起初学生对这个问题感到无从下手。我提醒他们一要细读课文,二要打开思路利用课外知识。几分钟后一位对历史比较感兴趣的同学说出了索科洛夫的年龄。他注意到小说中有这样一句话:“索科洛夫17岁时十月革命爆发”,而十月革命发生在1917年,索科洛夫在这一年17岁,那就是说他是1900年出生,活到今年正好107岁。对他的回答,全班同学纷纷点头称许。其他学生受到启发,很快找到了索科洛夫逃出集中营的年龄。
  让一位学生朗读第2小节,我向全体学生提出第二个问题:这一小节写的索科洛夫像不像一个44岁的中年男子?在学生根据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充分发表意见后,我给出整理和补充:不像一个中年人,反而像一个调皮孩子。第一、 从故事情节上看,索科洛夫被关押太久,他逃出来可以与家人团聚,所以很兴奋。二、 从写作手法上看,这是与下文索科洛夫的悲剧作强烈的对比。三、 从人物形象上看,这是索科洛夫的性格使然,从全文看,他是一个生性乐观的人。我在板书时特意用红色粉笔写下了故事情节、写作手法、人物形象这三个要点。
  第三个问题:阅读3—5小节,怎样理解“有过家,有过自己的房子,这一切都是多年”的含义?学生经过思考很容易说出“家”指精神上的价值而“房子”指物质财富。但是“房子”在主人公索科洛夫心中的位置和深刻意义学生并不能说出。我提醒学生细读小说并讨论交流,走进索科洛夫的身世遭遇和精神世界。这样大约十分钟以后,有些学生就能通过小说中的原句“有过家,有过自己的房子,这一切都是多年来慢慢经营起来,而这一切却都在刹那间给毁了,只留下我一个人”得出了自己的看法:“房子”不仅有物质上的意义,也有精神上的意义。我顺势总结:对索科洛夫来说,房子不仅仅是物质财富,也凝结了他和妻子的共同的感情。
  第四个问题:索科洛夫遇到凡尼亚, 是不是重建了生活的希望?小说正文之前的背景介绍写到索科洛夫和凡尼亚去外地开始新的生活,并且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经归纳出索科洛夫遇见凡尼亚是“重建新的希望”。真是如此吗?我明确指出这一问题需要同学们讨论、质疑。在充分讨论后,有的学生能说出索科洛夫新的希望不一定能实现,但又说不出具体原因。几分钟以后,我给学生阅读小说正文第25小节(不含说明部分)。当我读到“只是我的心震荡得厉害,得换一个活塞了……有时候它收缩和绞痛得那么厉害,眼睛里简直一片漆黑”、“我怕有一天会在睡着的时候死去”这些句子时,我问索科洛夫现在是什么年龄段?学生回答是中年。这时就有学生在下面小声讨论,更有学生举手要回答。我继续往下读:“此外,还有一件痛苦的事,差不多天天夜里梦见死去的亲人”、“可是夜里醒来,整个枕头总是给泪水浸透了……”读到这里,我停下来问:哪位同学知道答案?学生纷纷举手。一位学生回答说:由于长期经受战争和牢狱以及沉重的肉体和精神压力,主人公已经得了很严重的心脏病,他的美好希望、他和凡尼亚的美好生活将会充满艰难和不确定。其他学生纷纷表示赞成。我马上进行总结:战争带给人的伤害不是仅凭对生活的信心就能消除的,对索科洛夫未来的思考,使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战争给人的破坏和创伤。
  二、 电影欣赏用一课时。欣赏电影除了让学生能直接感知战争给人带来的精神苦恼外,还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画面色彩、镜头转换、背景音乐等烘托气氛表达主题的电影艺术手法。电影的选择上,三个班的学生分别选择了《钢琴师》《辛德勒名单》《狙击手》等二战题材的优秀电影。课堂气氛十分理想,所有的学生都被电影的故事和人物命运吸引。一课时结束,布置学生把电影观后感写在随笔里。
  三、 战争图片欣赏用一课时。学习目标的设定既包括通过图片感知战争带给人的灾难和精神伤害,又包括训练学生观察能力和组织语言的能力。我从网站和《黑镜头》丛书中选择一些图片做成ppt。由于所选图片的摄影者大都曾获国际大奖(如普利策奖、荷赛奖)。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所以学生对这些图片有浓厚的兴趣。
  [问题与分析]
  这样设计的出发点是激发学生兴趣。第一,教学形式要能激发学生兴趣,我采用的是大胆利用电影、音乐、图片作为文章(《一个人的遭遇……》)分析的补充。第二,具体的问题设置也要能激发学生兴趣,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授《一个人的遭遇……》时我提出的四个问题就考虑了这一点。设置第一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认真仔细地阅读小说,深入地了解人物形象。由于高一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寻找数字答案”这一类的问题有浓厚的兴趣,这样寻找答案的过程也使课堂充满了乐趣。第二个问题看似简单,但是如果把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充分调动起来,我们会发现可以回答的内容很多。这一问题可以分别从小说故事主体、叙述技巧、人物形象三个角度思考,既可以引导学生挖掘小说的细节,引导他们从整体上把握人物形象,又能在阅读能力和方法上给学生思考和启发。第三个问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索科洛夫与妻子的深厚感情,进而理解战争对美好生活的破坏。我考虑到了学生对当下消费思潮的耳濡目染,对“房子”这一类话题兴趣比较浓厚。在浓厚的兴趣影响下学生很容易进入到积极思考的状态中。第四个问题体现了新课程“提高学生探究、质疑能力”的要求。学生在第一课时已经得出定论的情况下突然面对这样一个似乎要推翻定论的问题,加之那个红色的问号,顿时兴趣被激发起来进行积极的思考。这一问题的解答很直接地引导学生得到思想上的认识,同时还启发学生要能透过文字在更深层次上理解小说。
  要在内容、思想和精神价值上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教师要对教学专题和具体文章有个性化的理解,只有老师自己先有兴趣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在教授《一个人的遭遇……》时我就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按照一般化理解,由于战争结束索科洛夫也找到了新的精神寄托,他和凡尼亚肯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可是仅仅这样理解,我们就忽视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深层灾难。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

兴趣·思考·表达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