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549

  

细节探究——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抓手

◇ 孙 胜

  经过实践摸索,笔者切身体会到: “细节是一切文学艺术表现力的关键所在”,从探究细节入手,就能打开语文教学新局面,开辟一条通向高效课堂的道路。
  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一己心得。
  在苏教版高二年级选修课程《〈史记〉选读》的教学中出现了困难:文言文学习任务骤然集中且加重(翻译、背诵的质与量均要求较高),学习时间长,学习难度大,往往是教师疲于进度,学生疲于应付,课堂沉闷,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即使有 “师生互动”,也大都是简单的文句翻译或语法分析。教师对故事情节的讲解大都照本宣科,人云亦云,没有新意。总之,缺失了文言文教学中应有的文学味的咀嚼,史学味的思辨,学生收获不大。
  在《淮阴侯列传》教学过程中,经过深入研究,笔者以文中表现人物神态的词语为抓手,品味、解读细节,从神态到心态,从心态到性格,从性格到形象,学生参与热情高,课堂收效丰。具体说明如下:
  一、 找出文中或直接或间接表现韩信神态(加点词)的句子。
  ① 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② 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
  ③ 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
  ④ 韩信……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
  ⑤ 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
  ⑥ 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
  ⑦ 淮阴侯……仰天叹曰:“子可与言乎?……”
  ⑧ 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二、 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紧紧围绕这些句子中加点的关键词(细节)就课堂主问题——韩信是一个什么形象——展开讨论交流,并得出探究结论。
  三、 趁热打铁,拓展延伸。顺势引导学生用此法探究一下文中刘邦的形象。
  由于探究的对象一下子缩小到具体且微小的几处“点”(细节)上,学生消除了畏难情绪,各种高论、妙论纷纷涌现:
  1. 从韩信的喜怒等情绪变化上可以推知他是一个情感丰富且易流露内心想法的人,可以看出他有单纯的一面——政治斗争经验不足,最后“乃为儿女子所诈”即为明证。
  2. 从这些词语先后出现的顺序可以看到韩信的人生历程:从少年落魄到青年得志再到中年失意,仿佛是古代很多风流人物的缩影,令人感慨不已。
  3. ①句中的“怒”本不合常理,在朋友家“蹭饭”多日,被婉拒后本应知趣识相地离开,可他竟然“怒,竟绝去”,这不正说明了他原本就没打算白吃白喝别人的,他日若遂了凌云志,必当知恩图报,加倍偿还吗?②句是这种理解的又一佐证,再结合后文所述对漂母的厚报,这些都说明了韩信的为人远非一般市井无赖可比,若再结合③句所体现出来的冷静理性、能屈能伸,自然可以看出韩信少年时的远大志向。
  4. ④句中的“大喜”说明韩信虽然长于用兵谋略,但对于敌方能否按自己的意图行事并无十足把握,就“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而言,他对敌方的了解并不充分,只能说是敌方的失误成就了他的胜算,也可以说是他的运气好,碰到了一个并不高明的对手(未能听从属下的神机妙算而兵败),如果有可取之处的话,那就是他用兵大胆且“兵行诡道,邪亦胜”与“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指导思想,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他孤注一掷、勇于冒险的特点,有点儿赌徒的感觉。战国时期多有类似之战例。
  5.把 ⑤⑥⑦⑧四处细节整合起来就不难看出韩信的人性弱点,即“当断不断,必受其乱”。在敌我矛盾尖锐的时候,他出手迅捷,果断干脆。可当他置身于自己阵营的内部矛盾漩涡时,则不能准确预见出危险的来临,一再错失良机,终致杀身之祸。在这一点上,表现出一种软弱和妥协。他本不应该发出“岂非天哉”的慨叹——老天不是没有给过他机会,甚至不止一次地给他机会,但他没有及时抓住(这和项羽乌江自刎时“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的悲叹如出一辙)。他不是败给了他深为不屑的“儿女子”,而是败给了自视甚高的自己。
  6. ⑥⑧句特别有意思,学生的探究兴趣最浓。从字面看并没有直接表现韩信神态的词语,可是作为韩信最后的告白,一定是百感交集,感慨万千。于是,探究的重点自然就落在他怎么“曰”这一细节之上。笔者在句中加了个括号——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然后请学生探究交流,试着在括号里填上一个最恰当的表示神态(或心态)的词。由于前面的一系列铺垫工作较为充分,学生们七嘴八舌,填了很多他们以为最恰当的词。比如:“悔” “骂” “怒” “叹” “默然” “黯然” “忿然”等等,笔者趁势加以点拨:“老师觉得还不能算是最恰当的,请大家注意另一处细节,句末的感叹号有何意味?”经过短暂的思考,学生很快领悟过来:此处能充分表现出韩信临死时心情的复杂。这种死法定然是他做梦都万万想不到的,又急又气,又悔又恨,归结于一处,非“恨”一词不能道出其真实心境!对此结论,学生纷纷鼓掌叫绝,颇有大彻大悟之感!
  7. 对以上探究,从神态到心态,从心态到形象学生的探究成果丰富,超出了笔者的预想。或许,这就是细节探究的魅力所在,这就是课堂教学的高效所在——师生都兴趣盎然地动了起来,都积极地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的方法,都及时地总结学法上的技巧规律,都有沉甸甸的收获感、充实感和幸福感,不仅有知识上的,更有思想上的。这不正是语文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吗?
  之后,学生意犹未尽,又沿用此法(从细节探究入手的学习技巧),顺利解决了对文中刘邦的形象问题。补充说明如下:
  一、 找出文中或直接或间接表现刘邦神态(加点词)的句子。
  ① 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②高祖……见信死,且喜且怜之,……
  二、 如前法探究交流,小结刘邦的心态及形象。
  ① 刘邦的笑有何深意?这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笑,而是一种来自于对韩信功高盖主戒备的笑,刘邦强烈预感到潜在的重大危险后暗含杀机的笑。同时,这笑中也含有能将韩信拿下的乐观自信。该处细节似小实大,一个“笑”字就揭示出韩刘二人的矛盾注定不可调和,韩信悲剧命运的种子早已埋下,刘邦在处理政治斗争时的老辣与圆滑可见一斑。
  ② 刘邦的“喜”当然是一种铲除心头大患之后的过望大喜,“喜”与前面的“笑”相互映衬,耐人寻味。但是后面的“怜”再次提醒我们,刘邦绝非等闲之辈,他深知韩信是古往今来不可多得的将才,没有韩信就没有他刘邦的天下,但在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中,把韩信铲除是政治大局的需要,为了刚打下来的江山长久稳固,为了彻底消除心病,韩信必须得死,即便他没有谋反之心,叛乱之举,也要消灭。“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韩信的“谋逆”从某种程度上“配合”了刘邦一下,使得他的被杀显得“名正言顺”,就个人感情来说,刘邦有些恻隐之心。当然,也不排除刘邦最后再利用一下韩信被戮事件,故意演戏给人看,意在向人表明杀韩信并非其本意,是韩信自寻死路,他还是很爱惜人才的,他不是那种狡兔死后就烹走狗的人,从而树立其“明君圣主”的“光辉”形象。
  三、 教师再次点拨,诸如此法在《魏公子列传》和《刺客列传》中均有体现:如前者所记侯生、朱亥两人的“笑”,后者所载田光、荆轲两人的“笑”,都分别有其深意,学生可以课下自行探究交流,加以验证。
  至此,细节探究的结果令人吃惊!这些研究成果真正是由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而获得的。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充分利用了教材,挖掘了教材,理解了教材,既走进了教材又能脱跳出来,学得灵活,学得深入,学得高效。
  细节探究先由“点”突破,延伸至“面”,再由“面”前后勾连,构成“体”,“点、面、体”形成认知规律与流程。学习起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兴趣为先、探究为主、开放交流、收放自如,个性化成果多,课堂面貌焕然一新,教学效率明显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师大附中江宁分校]

细节探究——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抓手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