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把发展学生的个性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在阅读教学的建议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体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阅读的自主性的出发点应当是没有功利色彩的,是丰富阅历、熏染情感、享受审美的活动。自主阅读的目标特别强调学生的个性感受和体验,这从“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作出自己的判断”等九处带有“自己”的词语表述中可以看
出。因此在教学中要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出发点与归宿点,倡导语文阅读教学走个性化阅读教学之路。
一、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阅读活动应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性的实践,需要学生自己理解、体验、感悟这些“寄托若干意义的符号”。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应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引导学生把精力放在阅读原文上,在读中自己思考、自己赏析,一个目标一个台阶地前进,进而完成全程阅读。学生对文本的独立阅读,可以使学生在不同层次上得到提高。或是积累新鲜字词,或是积累精彩语句,或是积累美妙语感,或是感受人物情怀,或是领悟文本思想和艺术,总之,只要有所得,就是成功的阅读。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品质,而不是越俎代庖,先入为主给学生一个结论。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名篇时,可让学生粗略阅读,感知文本内容,再相互讨论,加深对文本的印象,促进学生的再次阅读,这样反复阅读,逐步提升他们的阅读质量。在语文课堂上,要指导学生通过“五读”——读通、读懂、读好、读熟、读深,让学生在阅读中掌握阅读方法。学生在读通这一环节,要求克服朗读的难点;在读懂这一环节,要求找准理解的难点,通过讨论解决;在读好这一环节要求能有感情地读,要渐渐地进入了“读熟”环节;最后,使学生对文本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二、 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学生与文本的相互作用是以情感为基础的,情感贯穿了阅读活动的全过程。情感不同,经验不同,学生对文本解读必然不同。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允许学生带着个人情感去表达阅读心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就有可能超越文本,产生出新的阅读创意,拓展出新的思维空间,从而提高阅读质量。学生的独特体验往往是创新的契机,也是阅读的动力,惟其如此,才能在阅读中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才能提升思维的品质。只有在尊重学生的体验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究,才能实现语文阅读的目标。当学生独特体验被充分尊重后,学生就会享受到个性思维被肯定的快乐,从而充分调动自己的自主意识,发挥自己的个性创造潜能。
三、 尊重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
尊重学生的选择,就是对学生最好的人文关怀。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学习时空,又让学生觉得自己有“用武之地”,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一种平等、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学习起来自然兴趣盎然,轻松愉悦,自然更能体现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比如在教学时,允许学生走下座位,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角色,并想象自己已经变成了这个角色来参加小组的学习,自由的讨论,这样,就能体会人物的感受,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总之,个性化阅读教学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基础,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独到体验和见解,从而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培养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阅读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淳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