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节六年级语文综合实践课。我拿着事先准备好的一截自行车轮胎走进教室。孩子们不清楚我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眼睛睁得大大的。我定了定神,说:“同学都有一个聪明的大脑,想象都特别丰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比试比试想象力,好不好?”“好!”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我举起手中的半截轮胎,问:“这是什么?”“轮胎。”孩子们似乎对这样的问题并不过瘾,我接着说:“你能从这只不起眼的轮胎,联想到什么呢?”孩子们一下子有了思维的负荷,一个个张着嘴巴,不多久,一只只小手举了起来。
生:这小半截轮胎弯弯的,像一把弓,由此我联想到了弯弯的月亮,弯弯的小船。
师:你是从形状上展开想象的,很合理。
生:我想到了数学课上学的分数,这截轮胎是整个轮胎的几分之一。
师:有新意,还有吗?
生:我想到了数学课上学的圆,轮胎是圆形的,只有这样,它才能滚动,如果设计成方的话,装到车子上就没用了。
师:你们两位都把这一截轮胎与数学紧密联系起来了,看来你们的数学思维非常发达。
生:由这半截轮胎,我想到了“变废为宝”这个词,因为我经常看到很多大船的四周都拴着不少汽车的旧轮胎。
师:你知道这样做有什么作用吗?
生:知道,这样的话,要是两条船碰在一起,轮胎有弹性,船就不容易被撞坏了。
师:你观察很细致,还有旧轮胎充分利用的例子吗?
生:我在电视里看到汽车比赛时,在道路两旁都垒着很多汽车轮胎。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车轮子有弹性,这样赛车失控后撞到上面就能缓冲一下,起到保护驾驶员的作用。
生:我曾经在报纸上读到过一则趣闻,有一位外国老爷爷利用废旧的轮胎搭建了一座房子,还吸引了很多人去参观呢!
生:我想汽车轮胎放到水里是浮动的,如果我们把一个个轮胎拴在一起,然后在上面铺上木板,不就成了一座浮桥了吗?
师:同学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尤其是善于思考,我把掌声送给大家。(带头鼓掌)
生:我想到了“环保”这个词,因为我经常看到路边的沟塘里有这样的废旧轮胎被抛弃在那里,这样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生产厂家应该把这些旧轮胎回收加工处理,生产出新的轮胎来就两全其美了。
师:你很有社会责任感,也善于动脑筋,掌声应该送给你。(掌声响起)
生:我也想到了环保,因为一次我在我们村的理发店理发时看到理发师傅把这种自行车轮胎剁成一截一截的,然后放到煤炉上引火,虽然一下子火就烧得很旺,但冒出浓浓的黑烟,有一股呛人的气味。可能这种气味还有毒。我觉得这样做不环保。
生:我觉得轮胎有一种坚韧顽强、默默奉献的精神。
师:是吗?说说你的见解。
生:轮胎装到车上,很多重量都压在它身上,可是它一点怨言也没有,它这一生中不知在地上滚了多少圈,身上的皮被磨去了一层又一层,直到最后光荣退休。它这种默默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师:鲁迅曾赞扬老牛,说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轮胎,就有这种精神,那么它为人类做了些什么实际贡献呢?
生:负载重量,平稳行驶。
师:直接让车轮箍在地上滚动行不行呢?
生:不行,因为车轮箍是硬的,如果直接在地上滚的话,不但会把路面压坏,而且行驶起来剧烈震动车子,人坐在车上不舒服,货物也容易被震坏。
师:你真聪明,的确是这样的。
生:我想到了“喜新厌旧”这个词,这只轮胎虽然现在已经没有多大用处了,但它也是从新的来的,也曾经为它的主人作出过贡献,我们不能喜新厌旧。
师:你的想法说出了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品质,喜新厌旧的人走到哪里都是不受欢迎的。
生:我想到了我的老太太。
(全班同学一脸诧异)
生:就像刚才顾晨露同学所说的这只轮胎虽然现在已经没有多大作用了,但它也是从新的来的,也有曾经的辉煌。我的老太太今年八十几岁了,也干不动活了,走起路来颤巍巍的,但我不嫌弃她,还经常帮助她,让她安度晚年,因为她年轻的时候对家庭作出过很大的贡献,把我的爷爷和姑奶奶都养大成人。
生:我想到了老师。
(我一怔)
师: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
生:老师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教学,一直教到头发白了,眼睛花了,腰也弯了,最后退休了,就像这截轮胎一样。
师:你想对那些头发花白的老师们说些什么呢?
生:尊敬的老师们,你们现在虽然离开了心爱的岗位,但你们不要难过,人都有老的时候。你们当年教的学生现在都走上了工作岗位,正在为祖国建设作贡献呢,你们应该感到自豪啊!
师:其实刚才几位同学所说的都是同一个主题——“感恩”,感恩是一种弥足珍贵的美德,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应当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他们可能是你的亲人、朋友、同学,甚至是萍水相逢的人。除此之外,还有曾经为你的学习、生活提供方便的物品,比如这微不足道的轮胎,没有它,你每天的上学、放学能那么快捷吗?
生:我想到了四川地震灾区的人民。
师:是由这只轮胎想到的吗?
生:是的,这是一只残缺的轮胎,就像地震灾区的人们一样,他们的家庭中,有的是父母失去了孩子,有的是孩子失去了父母,亲人分离,非常悲惨。
师:你有一颗金子般的同情心,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失去亲人和朋友,让我们一起在心中祈祷,缅怀那些离我们而去的亡灵,祝愿灾区的人民生活早日好起来。
(稍许,我在黑板上写下一则谜语:手拿一只旧轮胎——打一外国将军的名字。同学们个个绞尽脑汁冥思苦想)片刻后,一名学生举手说:“是拿破仑。”我兴奋地说:“这么难的问题也没有难倒你,真不简单!说说你为什么想到拿破仑?”学生一说,同学们在一阵“噢——”的叹息声中恍然大悟。我趁热打铁:“拿破仑有句经典名言你们知道吗?”一下子有七八个学生举起了小手。我指名一个学生回答,“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学生回答得很干脆。我工工整整地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一行字,然后语重心长地说:“我们有必要记住这句话吗?”“很有必要,因为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了一个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并且要为实现这个理想而不断地奋斗,不断地超越自我。”
这节课,我以一截旧轮胎为原点,让学生驰骋思维,自由发表自己的感悟。学生由轮胎产生五彩纷呈的联想,由旧轮胎而想到了“变废为宝”“不能喜新厌旧”“环保”“坚韧和奉献”“感恩”,特别是由轮胎残缺的形态想到了因地震痛失亲人的灾民,一切显得那么理性、睿智和合乎逻辑。在曲径通幽的自由思索中,在老师无痕的引导下,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经历了一次洗礼。
有人说:“空间有多大,思想就有多大。”本节课,学生之所以能畅所欲言,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归结于我没有先入为主地对学生提出诸多思考要求,而是退隐到学生背后,给了学生自由想象、感悟的空间,让学生的思维、思想自由“拔节”。正是这种自由的拔节,才催生了孩子们对一只普通的旧轮胎那么多个性化的解读。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老师找准了生活与语文的连接点,就能打开学生的思维。学生在表达中反馈生活,丰富语言,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这样学生对生活中一草一木就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长此以往,对学生形成个性化的思维大有裨益。
[作者单位:江苏省大丰市万盈镇第二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