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这就是说,在语文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善于倾听学生说出不同的感受和见解。但是,现在有些老师对尊重学生的理解产生了偏差,渐渐走入了误区。下面,笔者就此谈几点意见:
一、 “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一位老师执教《燕子专列》,在读了课文最后一句话“燕子在车厢里唧唧喳喳,仿佛在向人类致谢”后,让学生说说燕子可能会说些什么?孩子们议论纷纷,有的说:“燕子感谢人们让它们重生。”老师轻轻点头;有的说:“感谢风雪,如果不遇见风雪,现在就不能够坐上舒适的列车,还要辛苦地飞。”老师也轻轻点头;还有的说:“感谢自己,因为自己的幸运,让人们找到了我,所以才得救了。”老师仍轻轻点头说:“好。”
现在有的课堂就是这样,“学生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老师一概认可,甚至还为自己的课堂有那么多不同的见解而沾沾自喜。然而,从上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感悟尽管都带有个性色彩,但“感谢风雪”“感谢自己”显然是对文本价值的曲解。像这样的“什么都可以的教法”,会使孩子在繁杂的观点中迷失方向。
二、 “想的真不一样”
一位老师上《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让孩子们说说在唐僧、孙悟空和白骨精中最喜欢谁。孩子们有的说是孙悟空,因为他机智勇敢;也有的说是唐僧,因为他仁慈宽厚;还有一位学生说是白骨精,因为她很执着顽强,败了再打。此时,另一位学生还说白骨精很孝顺,把老母亲也请过来吃唐僧肉。听了这样的解读,老师大加赞赏:“你真聪明,想的和大家不一样。”
想的与别人不一样就是创新吗?白骨精的“执着” “孝顺”是建立在吃人的基础上,这是反人文的“执着”和“孝顺”,而老师竟对此大加赞赏。只强调文本解读的多元化,一味追求标新立异,无视语文的人文性,会使文本的价值目标逐步异化。这样的语文课堂是危险的,学生的创新是可怕的。
对文本进行有效的多元化解读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也是一道难题,它不仅需要教师潜心钻研文本,读出文本背后蕴涵着的层层深意,更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用足够的教学机智去捕捉学生瞬间迸发的灵感。
一、 在“孰是孰非”中凸显“是”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教师也要发表自己的见解,特别是在真假、善恶、美丑的是非问题上要旗帜鲜明地加以褒贬,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绝不能在尊重学生的幌子下放弃教书育人的职责。
四年级的学生读了《皇帝的新装》后,老师问:“你最欣赏的人是谁?”一位学生举手说:“我最欣赏那个小男孩,因为只有他敢说真话。”另一个学生接着说:“我最欣赏那两个骗子,他们那么聪明,知道大家都不肯说真话,用这种办法挣到钱。”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议论纷纷,这位老师示意大家安静,然后说:“同学们,这两个骗子给皇帝做新衣,天真的孩子说出实话后,对此大家心里怎么想?”学生们思考后,都说:“真的什么都没有。”“的确是骗子。”老师接着说:“骗人的‘聪明’是不堪一击的,最终会被人们看破、痛恨,那你说,这样的人你还喜欢吗?”“不喜欢!”学生异口同声地说。这位老师在学生的观点发生偏差的时候,耐心引导。我觉得这一过程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对学生错误认识的纠正,更在于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发挥了语文课应有的基本功能。
二、 在“孰主孰次”中凸显“主”
就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多元反映,教师在评价中除了要尊重他们的差异、允许他们自由表达思想观点外,教师还要分清文本的主次,体现文本的价值。
如教学《秦始皇兵马俑》一课后,一位老师对学生说:“面对浩浩荡荡的秦始皇兵马俑,你最想感谢谁?”有的说:“我感谢古代勤劳而智慧的劳动人民,是他们创造了奇迹。”也有的说:“我最想感谢秦始皇,因为没有他,就没有兵马俑,是他创造了这个奇迹。”还有的说:“我要感谢的人是第一个发现兵马俑的人,是他让这个世界奇迹重见天日。”这些观点有理有据,无可厚非,但就文本本身价值倾向而言,无疑第一种说法更有积极性,是深层对话文本的产物。
对话文本,我们鼓励个性化的声音,但是教师要善于倾听,仔细分辨,使文本的主流目标始终处在其应有的地位,切不可在精彩纷呈的课堂中丢失了文本解读的根本意义。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五汛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