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517

[ 沙宏林 文选 ]   

把握学生自主学习的“度”

◇ 沙宏林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逐渐深入人心。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成了时尚的教学方法,教师以能够开一堂“学生自主学习”课而沾沾自喜。新的课程观改变了师生传统的教学观念,拓宽了教师的教学视野,变单一的知识传授为建构学习活动,变教师讲解为学生体验,这确实令人欣喜。但我们应当看到,学生自主学习,如果把握不好,就会造成表面热闹、实际效果不佳的现象。
  自主学习必须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基础课程,是一门工具性课程。课程改革无论怎样改,都不能否定其基础工具性。因此,相对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来说,语文教学有其独特的语文特性,那就是教学离不开字词句章、听说读写。在课堂上,学生往往把握不住教学目标,就需要教师的控制。唱歌、画画、放电影等只能用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成为课堂的主流,好比味精只能用作做菜的作料,不能当作菜吃一样。
  自主学习的过程始终不能脱离“文本”与“人”之间的直接对话。这一条主线好比是人的脊梁,没有它,人就不能站立。只有充分发挥语文课的特质,语文教学才能走上正确的轨道,才能真正展现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工具性和人文性,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从而达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自主学习教学法用得好不好并不在于学生课堂发言的多与少。新课改的教学过程十分注意课堂上的学生自主活动。在上阅读课时,有的教师就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漫无边际地欣赏。实际上,这种只注重形式上的自主和推陈出新,是对课改精神的误解。它没有顾及自主学习的内涵和效果。我们可以看到:因为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可以不用耐下性子走进文本,细细咀嚼、品味、体验文本,以挖掘文本的本质意义,只是粗略地浏览,随意地解读,凭经验和直觉肤浅地感受文本,去敷衍学生。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有人搞全盘肯定,满堂表扬,结果是非不分,让学生糊里糊涂。
  教师在课堂上主导作用的弱化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误区。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和能力。教师要帮扶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怎样更好地理解教材。过去教师上课“一言堂”,把丰富多彩的语文课上得支离破碎,毫无趣味,这当然不值得提倡,现在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的主导地位是不是就可以不要了呢?当然不是。如果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需要教师的主导,还需要我们教师干什么?而在当前的教学中,教师采用纯粹的放羊式教学,似乎教师只要布置一下学习任务,当一个旁观者就可以了,至于学习的过程,那是学生的事。
  学习的过程属于学生固然不错,但在这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并非一帆风顺。多数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不是很强的,会有许多疑惑与不解,有些学生的学习可能还游离于文本的学习要求之外,甚至还存在纪律散漫问题。这些都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加以分析和指导。因此,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不应该是放羊式教学,更不能放任自流,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一道进行方法和过程的体验与探讨,进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自我认识界面,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所以不能否认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更不能否认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
  本人曾经听过教育家魏书生老师的一节课,讲的是《硕鼠》。他在课堂上完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指导学生根据注释了解背景、读懂课文,再由学生质疑,教师解答,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在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师始终引导学生完成各个环节的任务,学生始终在老师的指导下尽情地识记读写,很好地完成了预定目标。这堂课可称得上是典范的学生自主学习课。
  总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有所教而有所不教:对于学生自己已经掌握和通过努力能够掌握的知识,可以不教;对于学生不懂的和不知如何才能掌握的知识,教师要教。既要教知识,更要教方法,尤其要教思想。在教师的指导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邗江杨庙中学]

把握学生自主学习的“度”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