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562

[ 田春林 文选 ]   

涉笔墨

◇ 田春林

  有人说丰子恺先生的一生就是艺术的一生,此言不虚。朱光潜先生曾说:“子恺从顶至踵,浑身都是一个艺术家。他的胸襟,他的言谈笑貌,待人接物,无一不是艺术的,无一不是至爱深情的流露”。多才多艺的他在漫画、诗文、音乐、宗教、艺术理论、翻译等诸方面都有颇高的造诣。他的散文多是叙述亲身经历和日常接触的人事,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情趣,读罢,“我们就像吃橄榄似的,老咂着那味儿”(朱自清语)。笔者不揣浅陋,以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云霓》一文为例,浅谈对丰先生散文艺术的理解,失当之处,当就教于方家指正。
  笔法简练传神韵。丰先生的散文就像他的漫画,线条简洁,情态生动,仅仅抓住刻画对象的特征,生发议论,体现出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虽是寥寥几笔,却给人力透纸背之感。《云霓》中“室内没有一处地方不热。坐凳子好像坐在铜火炉上。按桌子好像按着了烟囱。洋蜡烛从台上弯下来,弯成磁铁的形状,薄荷锭在桌子上放了一会,旋开来统统溶化而蒸发了。”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了炎炎夏日,酷暑难熬的情态,而云霓消失的时候,“它们在炎阳之下渐渐地下去,少起来,淡起来,散开去,终于隐伏在地平线下……”一连串的动词使用得非常准确、细腻、传神、生动,充分显示了作者感觉敏锐、观察细腻的艺术天赋和非凡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传神地刻画出求雨若渴的人们随“云霓”而起伏波动的心理状态。
  轻松幽默见智慧。丰先生特别善于制造幽默,他的幽默绝不是插科打诨,而是一种高超的智慧,一种高级的情感活动和审美活动。有的让你会心一笑,有的则让你掩卷沉思。《云霓》中“不久那些云霓果然被吓退了”、“原来这些云霓只是挂着给人看看,空空地给人安慰和勉励而已”“河底处处向天。池塘成为洼地。野草变作黄色而矗立在灰白色的干土中”等语句,诙谐而又形象,天公虽不遂人愿,而作者一番幽默,却能让读者诸君在茫然无奈的煎熬中会心一笑,犹如山间飘来一阵清风,送来些许清凉。
  超脱苦乐显禅性。早在青少年时代,丰子恺受老师李叔同(弘一法师)的影响,皈依佛门。他的思想既有超尘出世、静观人生的一面,又有爱国忧民、面向现实的一面。正如学者林非所言:“丰子恺的散文在艺术上很有特点……在婉曲的叙述中又夹以言论,因而于素朴与隽永中含有哲理的意味。”漫画家的敏感、深刻和佛教徒的超脱、慈悲在他的身上和谐交融。由于敏感,先生看到了许多素来不为人们所留心的生活场景;由于宽容,先生以他惯有的同情心取代了尖锐的讽刺。信笔所至,朴素洒脱,于平易琐细中寓深意,在淡泊飘逸中见真情,如同他的漫画、书法一样,写意传神,别具风采。《云霓》中那些苦苦盼雨而不得的人们叫苦不迭,“大热似的苦闷和大旱似的恐慌”一句道出人世的艰难、世事的混乱,平静甚至略带幽默的语调可照见先生豁达的内心,身体虽褥热难当,心灵却能悠游自在,这是一种何等超凡脱俗的人生境界。
  见微知著有余音。丰先生特别善于在平凡琐屑的生活中发现情趣,然后用平易的文字坦率地表达出来,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或暗示现实社会较大的问题,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最喜小中能见大,还求弦外有余音”。也恰恰因为这种朴素到接近白描的文字中倾注了一股真挚而又深沉的情感,所以最容易打动读者引发共鸣。《云霓》写的虽是大旱时节天边“忽浮忽沉,忽大忽小”的几朵云霓,表现的却是农民在大旱之年所经受的痛苦与绝望,揭示的是生活中那些蒙骗人们于一时的漂亮的假像。如此,不仅省去冗长的文字,而且很厚重,能给人很多联想和启示。透过大自然云霓的描写让人联想到现实中的“时代云霓”,可以看见先生将个人的创作与民族前途命运的紧密相连以及对自己艺术创作的价值定位的良苦用心。
  丰先生一向反对“做”文章,反对写诗用生僻、晦涩的词语,使别人看不懂,或看起来很费力。他以自己的散文践行了他的一向笔墨平易、语言浅显却意味深长的风格,真正做到将真率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质朴的语言形式的高度结合。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在写作中记取学习。
  [作者单位:安徽省霍邱师范学校]

涉笔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