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充分享有自主学习的权利。教师应重引导,少讲解;重指点,少分析;让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得到提升,从而“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文本的意义。
[案例一] 《小鹿的玫瑰花》
师:鹿弟弟惋惜地对鹿哥哥说:“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都没看着。”鹿哥哥真的白栽了吗?
生:真的白栽了。
生:没有白栽。
师:请小朋友自己带着问题读课文,找答案。
(生读文。)
师:读完课文谁来说说你读后明白了什么?
生:我认为鹿哥哥的玫瑰没有白栽,因为黄莺飞来了,看见红玫瑰就想唱歌。
师:(指一学生扮黄莺)黄莺,你为什么见到玫瑰花就想唱歌呀?
生:因为玫瑰花那么美,我心里很快乐。所以就要放声歌唱。
生:我也认为鹿哥哥的玫瑰没有白栽,因为一阵微风吹来说:“小鹿,我闻过你家的玫瑰花,可香了!我带着它的香味吹过森林,大伙儿都夸我是‘玫瑰香风’呢!”
师:微风,是谁夸你“玫瑰香风”呀?
生:小刺猬,小蝴蝶,小猴子都夸我是“玫瑰香风”。
师:听了它们的夸奖,你心里觉得怎样呀?
生:听了大伙儿夸奖,我心里乐滋滋的。
师(接):还有谁也会看见鹿哥哥种的玫瑰呢?它们看到这玫瑰心情会怎样?
(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
师:所以鹿弟弟也高兴地笑了,说——
生:看来,你的玫瑰没有白栽!
师:是啊,鹿哥哥的玫瑰没有白栽,因为鹿哥哥虽然自己没有看到玫瑰,可他把快乐和美丽——
生(接):带给了大家。
以往遇到这种情况,教师通常是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这样的“告诉”就代替了学生本应有的思考与探究。在本案例中,教者一反常规,没有告诉学生答案,“把决定权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在思考过程中,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对文本进行了探究性阅读,读出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学生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解疑。随着思考的加深,感受的加深,体验也在不断地加深,并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小鹿自己没有看到玫瑰花但仍然发自内心的那种快乐。继而学生也能感受到“能够给别人快乐,自己也快乐”,正如“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如此收获,又岂是教师的“告诉”所能达到的?
[案例二] 《雷雨》
师: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紧接着天气有什么变化呢?大家快读一读。
(学生饶有兴趣地自由读书,有的大声,有的轻声,然后指名读。)
生: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师:你为什么把“哗,哗,哗”读得这么快呀?
生:因为雷雨下得很快。(再指生读)
师:你为什么把“哗,哗,哗”读得快而响呢?
生:因为“下雷雨时速度快,声音响”。
师:老师发现“哗,哗,哗”你虽然读得响却读得慢,这是为什么?
生:雷雨下的时候,很有力,太快了,力度不够。所以我读得响而慢。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学生亲历读书过程,在一遍遍的朗读中感悟着语言的形象美、意境美、韵律美。没有一丁点儿的朗读技巧指导,学生却能把“哗,哗,哗”读出不同的感受;没有一个个连环式的问答,学生却在优美的情境和无限的遐思中丰富着内心体验与情感世界,吸收、积累着生动的语言。这就是语言无尽的魅力!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是由汉语的独特性所决定的,因此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对“哗”一词的赏析,学生是借助了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的。案例中教师没有丝毫“告诉”,学生的收获却比“告诉”更深刻,在研读的过程中,感悟了语文的丰富内涵,享受了审美乐趣,而敏锐的语感也在慢慢生成。
萨特说过“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我们的教学,它不仅仅是一种告诉,它还是一种亲历,一种体验,一种对沉睡潜能的唤醒,一种对封锁记忆的激活,一种对幽闭心智的开启,一种对囚禁情愫的放飞……教师于其中可以起到向导作用,但决不能取代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应该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让教师的“告诉”走开,就是把学生的“倾诉”留下,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让“告诉”走开,留下学生独立地阅读、主动地思考、积极地探究,学生也就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让过程在课堂里淋漓体现,像这样真正充满了经历过程、自主生成的和谐的课堂,便是一首诗、一幅画、一曲动人的歌!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文正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