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虽然在砍前费时磨刀,但当刀磨得很快,快刀砍柴的时间反而比钝刀少。同样,课前不断推敲,反复打磨,课堂教学就能收到特别好的效果。课堂上的一些“问题”,有时就像一把“柴刀”。我们在集体备课时,就体验到了“磨刀”的过程,将一个“问题”“磨”了三次,终于“磨”出了“快刀”。
我们讨论的是苏教版高中教材必修四“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专题中的《辛德勒名单(节选)》一课的教学设计,要求用“问题探讨”的方式教学。主备老师锁定了以下文本内容(镜头116):
辛德勒:请允许我说明原因。
说着,他将一小袋钻石倒在将军面前的办公桌上。
……
将军:我可没说我就一定能够帮你,我只是觉得这东西放在桌上令我不舒服。
将军忙不迭地仔细捏起一粒粒钻石,塞进自己兜里。
根据这个内容,该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行贿是遭人唾弃的行为,是否所有的行贿都如此?
大家都说这个问题很好,理由是:“问题探讨”着眼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意识,引导学生在探讨中发展理性思维和批判意识。因为行贿是遭人唾弃的行为,但并非所有人的行贿都如此,这就有了矛盾,有了探讨的价值。但是一位教师提出了异议:虽然这个问题选点较好,但是存在两个缺陷,第一,这个问题问的是一种社会现象,有架空文本之嫌,语文性不强;第二,答案已经隐含在问句当中,“是否所有的行贿都如此”就是告诉学生并不是所有的行贿都如此,建议修改。不久,这位老师将这个问题修改为:
行贿是遭人唾弃的行为,你如何看待辛德勒的行贿?
大家都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因为修改过的问题基本上已经克服了上述两个缺陷,将思维路径直接指向辛德勒,而且“你如何看待”大大拓展了思维的空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和批判。可是又有一位老师说:“设计问题时不仅要考虑作者这个要素,还要考虑编者这个要素。苏教版高中教材(必修)改变了传统的单元编排体例,根据主题来选文组元,每个模块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向度选择专题,《辛德勒名单(节选)》这一课属于‘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专题下的‘人性在复苏’板块,如果问题能紧扣这些内容,无疑会更好。”大家点头表示同意。于是再次修改,顷刻间,一个新问题“闪亮登场”:
辛德勒贿赂的行为也是人性的复苏吗?为什么?
这一次,所有的老师认为这个问题最佳。总结大家的看法,有如下几个优点:一是保留了矛盾性,仍旧有探讨的余地;二是体现了语文性,必须在语文的田野里耕耘;三是和谐性,是开放性与限制性的统一,是文本意图、作者意图和编者意图的融合;四是启发性,让学生在问题驱动下更容易进入专题学习。
一“问”三“磨”,不亦乐乎!
(作者单位:丽水学院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