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535

[ 李兴茂 文选 ]   

文相近而味相远

◇ 李兴茂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和苏轼的《石钟山记》一同被选入人教版高中第三册第五单元。这两篇文章常被人相提并论,因为两文颇为相似:同为中国古代游记散文的名篇;长短相同,均为五百多字;结构和表现手法相近,都是先考察所游地的地理沿革,再写实地的游览,末尾则发表议论;立论也相近,苏文要人实事求是,不要因惰就简;王文要人勇往直前,不要因怠就近。但仔细分析揣摩,两文在整体构架相似的情况下,却有着值得体味的不同。
  首先是感性方面的不同。余光中说:“所谓‘感性’,就是敏锐的感官经验。说一篇文章‘感性十足’,是指它在写景叙事上强调感官经验,务求读者如见其景,如临其境,如历其事。”一般说来,记叙、描写、抒情偏于感性,议论、说明偏于理性。在散文中发议论,有着悠久的传统,但散文毕竟是文学作品,议论时应讲究形象性和生动性,以浓郁的感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进而提高议论可信度。
  王文的记叙描写主要集中于第二段,写进洞游览时由于“怠而欲出者”的影响而未能尽游其洞的过程,因而描写太少,只有“其下平旷,有泉侧出”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数语,特别是“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三句,更是一笔带过,没有进一步告诉我们怎么个深法、难法、奇法。深、难、奇只是抽象的形容词,读者很难有具体的印象,没有生动的叙事写景,在感性上就不能说服读者。由于这层隔阂,读者的心理准备没有成熟,在看到后文议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之句时,就难有切身感受,因为“非常之观”作者未见,读者更未见,议论是建立在想象上的,就显得空泛了。
  苏文则生动得多。先言小童持斧扣石,“余固笑而不信也”;次写“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亲自考察,看到山危石险,听到森声怪叫,在“舟人大恐”的情况下却继续冒险探寻,终得其果。整个过程写得一波三折,有挑战性和传奇性,引人入胜。特别是“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鹳鹤“若老人咳且笑”及“磔磔” “噌吰” “涵淡澎湃” “窾坎镗鞳”等,使人惊心动魄,具有险怪神奇之美,令人读之难忘。由此,当他后文议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时,我们当然会由衷地回答:“不可!”因为他的所见所闻也如在我们面前,我们也深有“体验”。
  如果注目于两篇文章的标题,我们有理由在感性上对《游褒禅山记》寄予更多的期望,因为标题上有一个“游”字。偏偏文章却没有富于感性的景物描写,于是这个“游”字就有点落空,题文就不十分相谐。倒是苏文把景物写得活灵活现,让人不能不佩服苏轼的写作天才。
  再从两文透露出的作者的性格胆魄来说也有差异。王安石虽然想“极夫游之乐”,但当有人提议退出时他并未坚持继续前进,而是随着四人“俱出”,只是出来后颇不甘心,感到后悔,从而为此生发议论。尽管他的议论很有水平,但毕竟只停留在“笔头上”坐而论道,行动上与其他人并无区别,显得锐力不足(当然这只是本文给我们的印象)。与此不同,苏轼则胆魄过人,穷根究底。面对“森然欲搏人”的巨石,耳听栖鹘、鹳鹤的怪叫声,虽不免“心动欲还”,但听到“大声发于水上”时,不退反进,“徐而察之”,终于弄清了原委,没留下一丝遗憾。苏轼在此表现出的执著勇毅的精神,与其《后赤壁赋》中“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盖二客不能从焉”的大胆豪迈何其相似!这是一个饱满的“雄姿英发”的壮美形象。
  当然王文的过人之处也很明显。如第三段的议论,由“志”到“力”,再到“物”,层层递进,绵密精微,深通学理人情,确为高论。可以说,该议论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记游写景上的不足。笔者无意于将这两篇文章分出高低,只是在细读两文时,产生了这样的一孔之见:王安石是一个偏重理性的作家,而苏轼是一个理性与感性兼擅的作家,其形成与各自的才情禀赋相关,也与各自的个性气质相关。
  [作者地址:甘肃省通渭县第一中学]

文相近而味相远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