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要求广大教师积极开发并合理使用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教学成效有着深远的影响。作为一线教师要结合教材文本,用心挖掘,慧眼识珠,灵活运用课程资源,从而凸现学习内容的魅力,引导学生在知识领域里翱翔。
案例一:
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下册)《奶奶的白发》中有这样一段人物对话:
一天,我指着奶奶的白发好奇地问:“奶奶,为什么我的头发黑黑的,你的头发是雪白雪白的呢?”
奶奶笑着说:“这白发,一半是你爸爸给的,一半是你给的。”……
理解奶奶说的话,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为帮助一年级学生突破难点,深化理解,一位老师在教学这个环节时,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再现了四个生活场景:(1) 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奶奶打着雨伞送小孙子上学;(2) 一天夜里,小孙子生病了,奶奶驮着小孙子上医院;在病房里,奶奶喂药喂水,忙个不停;(3) 奶奶给在非洲工作的儿子打电话,再三叮嘱儿子注意安全,注意身体;(4) 奶奶给远方的儿子邮寄棉被……一幕幕生活场景的再现,一下子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情感体验,学生立即联想到自己的奶奶平时对自己、对爸爸的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于是学生对文本中奶奶话的理解水到渠成:原来奶奶的白发是长期操劳的结果,一部分是为自己的儿子操心,一部分是为小孙子操心。
【一点通】 “这白发,一半是你爸爸给的,一半是你给的。”让一年级小同学理解这一句话是比较困难的。教者有效开发了生活化的课程资源,用鲜活的四个生活场景,激活了学生的生活表象,于是,学生通过生活链接和文字触摸、感悟,使得抽象的语言活化生动、形象具体,从而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教师只要拥有教育智慧,因时因地制宜,抓住一切可资利用的因素,就能使其转化为熠熠生辉的课程资源。
案例二:
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钱学森》教学片断:
师:听说钱学森要回国,美国海军一位高级将领是怎样说的?
生: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说:“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师:一个师有多少人?猜猜看。
……
师:老师查了资料,当时美国部队的编制分甲、乙两种,甲种师10000人,乙种师5000人,你们说5个师多少人?
生:甲种师50000人,乙种师25000人。
师:至少25000人啊!钱学森至少抵得上25000人!他是怎样一个人?
生:力量无比的人!
生:伟大的人!
生:了不起的人!
生:威力无比的人!
……
师:美国人软硬兼施,千方百计地阻挠钱学森回国,经过多少年的努力,他才踏上归国的航程?
生:(异口同声)五年!
师:五年的时间有多长!你们现在是六年级学生,五年后你们就上高二年级了。再算一下,一年365天,五年就是1825天、43800个小时、2628000分钟,相当于45700节课,若按一年在校上课1200节计算,要在学校上课38年啊!这么漫长的等待,对于一心想回国的钱学森来说真是怎样?
生:度日如年!
生:备受煎熬!
生:望眼欲穿!
生:寝食难安!
【一点通】“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学生对五个师究竟有多少人并不知晓,这就导致了他们不能充分理解钱学森的作用和地位。为突破此难点,老师用具体数字作了形象说明;“五年”时间更是细化到学生所熟知的天、时、分,细化到可能上多少节课、上多少年课。这看似简单的转换,却因为联系上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内容等课程资源,所以很快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感知,引起学生共鸣,学生群情激奋,入情入境,一下子感受到钱学森急切盼望回国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叶澜先生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为生命的涌动。”愿我们广大一线教师做有心人,做用心人,准确理解文本,创造性运用好课程资源,那么语文课堂就一定会绽放出美丽的花朵,结出理想的硕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