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510

[ 王泰诚 文选 ]   

探究性阅读教学的一般策略

◇ 王泰诚

  探究性阅读是一种高质量、高效率的阅读活动,是信息社会中最重要、最常用的一种阅读方式,也是学生未来社会活动中最为主要的阅读方式之一,它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阅读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但现阶段的小学阅读教学,重视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的程度还远远不够。
  小学阶段,教师应坚持循序渐进、由扶到放、逐步提高的教学策略,从培养问题意识,关注阅读探究过程出发,引导、激励学生加强探究性阅读,提高阅读质量。下面以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有关内容为例加以说明。
  
  一、 培养问题意识,增强探究性阅读的自主性
  
  探究性阅读的核心是发现问题,因此,培养问题意识是探究性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一目标应贯穿于探究性阅读活动的全过程。只有形成了强烈的问题意识,才能使阅读探究变成学生的自觉行为,这时的阅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性阅读。高质量的阅读应伴随着深度的思考,强烈的问题意识是引发学生深度思考的源泉,可以说问题意识是探究性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军神》(三年级上册)一课,分析人物形象是学生阅读探究的主要任务。课文中不仅有直接描写刘伯承的语言文字,还有许多文字描写的是沃克医生的神情、语言、动作,正是这些侧面的描写,使军神刘伯承的形象更加丰满、更加生动。所以,“课文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描写沃克医生”这一问题也应是学生在阅读探究中要解决的问题。只有正确认识沃克医生,学生才能更全面认识刘伯承这个人物形象。所以在探究“为什么说刘伯承是军神”这一问题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思考“沃克是位什么样的医生”。这样设计,由这一问题生发出另一问题,以此把培养问题意识贯穿于学生阅读探究的始终,使阅读探究的过程一直伴随着积极的思维活动,从而提高探究性阅读的质量。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多种途径,其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办法,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更容易产生疑惑,发现问题,从而产生阅读探究的欲望。教师既可以借助语言、黑板、挂图等传统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也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以生动、形象、逼真的声画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他们以高度的注意,开展阅读探究活动。
  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发现关键问题,激发阅读探究的欲望。同样,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角色,通过表演来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增强问题意识。比如,教学六年级上册课本剧《负荆请罪》,教师就可以安排学生分别扮演故事中的蔺相如、廉颇,来表演文中的故事,让学生在表演过程中理解人物所为、所思、所感。为了扮演好人物角色,学生必然要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仔细琢磨蔺相如、廉颇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思考如何在表演时把人物的神情、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表现出来。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觉地边读边思,逐渐养成探究问题的意识。
  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直接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欲望。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深入钻研教材,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抓住课文的关键问题,找准学生的兴趣点,提出问题,引导阅读探究。三年级下册《李广射虎》一课,用文包诗的形式,介绍了唐代诗人卢纶的《塞下曲》一诗描写的汉代飞将军李广射虎的故事。揭示课题这一环节,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入语:我国古代有许多著名的将军,在他们的身上发生了许多令人惊奇的故事,李广是一位什么样的将军?他射的是一只什么样的老虎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看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出答案。这样设计,问题直接、明确,找准了学生的兴趣点,充分调动了学生阅读的欲望,使学生很快进入阅读探究的活动中。
  
  二、 在阅读实践中学习探究,增强探究性阅读的过程性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注重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阅读十分有利于学生审视自己的语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告诉我们,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仍要坚持学生是实践的主体这一原则,要让学生在阅读探究的实践过程中形成探究性阅读能力。
  课前阅读探究的首要问题是确定阅读探究的方向,即要探究什么样的问题。因为课前阅读探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内学习的效果,所以探究的问题应来源于将要学习的新课。当然问题的提出首先要依靠学生,在此之前,教师也可以针对教学任务提出一两个问题供学生阅读探究,努力使提出的问题更加有利于学生学习新课。
  其次是读物的选择。围绕问题恰当地选择读物资料是探究性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时,要帮助学生围绕问题选择读物,围绕问题阅读探究。比如在学习《埃及的金字塔》《秦兵马俑》《莫高窟》等知识性课文之前,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围绕课文所介绍的内容先确定搜集的方向:是家中藏书?是图书室?是邻居朋友?还是因特网等? 明确了搜集的方向,就可以推荐相关读物或网站,布置具体的阅读探究的任务,从而提高阅读探究的实效。
  在探究性阅读的过程中,问题解决的根本途径是阅读教材。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能够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善于抓住关键问题,使学生既能整体把握课文,又能瞻前顾后,左思右想,抓住词与词、词与句、句与句、句与段之间的联系,寻求问题答案,提高阅读探究的质量。例如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故事中的林冲和洪教头各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请小朋友阅读课文,再完成这样的填空练习:()的林冲、()的洪教头,要把你这样填的根据说出来。围绕这样的设计,学生会认真地阅读课文,努力探究教师提出的问题。
  课后阅读探究,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可以丰富其认识,使语文课堂得到延伸,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课后阅读探究的首要的问题同样是探究主题的确定。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会对课文中包含的许多问题产生兴趣,但这些问题与教学任务关系不大,或者是教学时间不允许,无法在课堂内解决。课后,教师可以针对这些问题帮助确定阅读探究的内容。比如,教学《人类的“老师”》一课,学生对课文中介绍的几种给人类带来启发的动物特性有了认识,有的会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对这一类动物还想有进一步的认识,教师就可以确定一些问题,让学生课后阅读有关资料进行探究,比如:蝙蝠与雷达,响尾蛇与响尾蛇导弹,等等。
  确定了要探究的问题,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阅读探究过程的指导,包括:读物的确定、信息资料的筛选、结论的形成、探究结果的交流等。其中,指导学生制作课外阅读资料记录卡,可以提高课后探究的效果。记录卡上可以设计如下栏目:(1)探究的问题;(2)参考资料;(3)结论表述;(4)我的感想。
  
  三、 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增强探究性阅读的开放性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探究性阅读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将会表现得更为突出。问题的发现、读物的选择、探究的方式、结论的形成都无不打上学生个性的烙印。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阅读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
  由于境遇、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等因素的不同,在初读课文中,学生会产生许多不同的疑惑。对于学生的种种质疑,教师要珍视,要注意保护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当然,面对这些千差万别的疑问,教师也要能够有所区别,选取最有价值、最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作为探究的内容。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恐龙》一课时,学生围绕课题提出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恐龙是什么样的?恐龙生活在什么时代?我们现在还能见到恐龙吗?课文中介绍了哪些恐龙?恐龙的名字是怎么得来的?恐龙是怎样生活的?等等。在这些问题中,有的与课文内容紧密联系,可以通过课内阅读探究找到答案;有的课文内容没有涉及,需要课外阅读探究。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就需要帮助学生确定主要问题,引导学生课内阅读探究,对于有的问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探究答案。
  选择恰当的读物有利于解决要探究的问题,由于阅读兴趣的不同,占有的读物数量有限,学生在选择读物时会面临许多困惑。因此,在开展课外探究性阅读活动时,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尊重学生阅读兴趣的前提下,帮助筛选、推荐、提供相关读物。比如教学五年级下册《埃及的金字塔》一课后,许多学生还想进一步了解有关金字塔的其他问题,却不知选择哪些读物。此时,教师可以推荐《小学生十万个为什么》《世界风景名胜录》《金字塔之谜》等书籍,这些读物有的是学校图书室的,有的是班级图书角的,也有的是教师或学生的家中藏书,不仅与学生要探究的问题密切相关,而且也便于学生寻到。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海县教育局教研室]

探究性阅读教学的一般策略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