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
白求恩,一个曾经在中国大地家喻户晓的名字,一个曾经影响了几代中国人思想和人生的人,在今天的课堂上、在一群不满十岁的山区娃娃心中复活了。所有的孩子都牢牢地记住了在中国人民处于最黑暗的时候,在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时候,在中国人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了中国,用他精湛的医术、忘我的精神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争分夺秒地奋斗,最后因劳累过度、伤口感染而牺牲在中国的抗日战场上。所有的听课者都深刻地体悟到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的伟大精神。这种心灵的震撼源于王文丽老师对人物发自内心的敬仰与感动,对教材提纲挈领的精确把握,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真切关怀。它释放的是语文的魅力,生成的是语文教学三维目标。
为了这份感动,王文丽老师在阅读了大量的白求恩事迹并被深深感动的基础上独特地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
一、 创设情境,理解白求恩在中国人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不远万里来到了中国
“一个外国人,一个著名的胸外科医生,本来有着优越的生活,为什么要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呢?”在学生的疑惑眼神中,王老师把白求恩故居的照片和在中国居住的照片并列放在学生面前,一边是建于100多年前至今仍考究精致的别墅,一边是满目疮痍的破石头房子,学生心中越发疑惑并充满了探究的欲望。这时王老师播放了一段39秒钟的抗日战争录像,请学生边看边思考:“在 时候(情况下),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学生就这样走近了白求恩,他们初步知晓——在中国人民饱受摧残的时候,在中国最黑暗的时候,在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时候,在中国人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了中国。
二、 咀嚼文字,感受一个医生、一名战士,一段沉甸甸的生命
“镇定”“沉思”“争分夺秒”这三个词语,如果单从表面上看,五年级的孩子理解这三个词语并不难,巧妙的是,王老师利用“白求恩是个什么人?如果说,他是个医生,他是个怎样的医生?如果说他是个战士,他又是个怎样的战士呢?”这个话题建构起了主人公与“镇定”“沉思”“争分夺秒”的联系,同时建构起了与整篇课文的联系。
【1】 理解“镇定”。白求恩把战地医院搬得离前线越来越近,以至敌人的炮弹在身前身后爆炸,日军迫近自己,依然临危不惧从容镇定地站在手术台前,这份镇定究竟源自什么呢?源自对中国人民的爱,源自对正义事业的坚守,源自一个医生的神圣的职责,源自一个战士对死亡无所畏惧的精神……
【2】 理解:“沉思”。当卫生部长一再劝他撤离时,白求恩沉思了一会,他在沉思些什么呢?他想到一位被他救治过的小战士深情说过的话:“那时候,每当发起冲锋,总会听到有人在喊:同志们,冲啊,有白求恩医生在我们身边!”白求恩也想到了自己的安全,但是一想到战士的需要,他还是坚定地留下来。多好的“沉思”啊,让我们看到一个具有伟大人格的白求恩。
【3】 理解“争分夺秒”。白求恩争夺的只是时间吗?当然不是,他在和死神争夺,在和敌人争夺,争夺的是战士的生命,争夺的是战斗的胜利的希望。在那69个小时当中,白求恩拼命地工作、忘我地工作、冒险地工作,从中我们体会到他的无私无畏的伟大精神。
三、 情注笔端、直抒胸臆,用文字铸就人生的基石目标
这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王老师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在《怀念白求恩》的歌声中,白求恩生前的一些照片像放电影一样出现在学生眼前,尔后,让学生进行填空写作训练:
我们不能忘记
不能忘记
我们还不能忘记
更不能忘记
这是这个充满张力的结尾,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一次强烈的精神诉求的满足。孩子们将自己对白求恩的那份情感投入到了写话的每一个文字中,这是真挚情感自然的流出。当他们泪流满面地哭着说:“老师,白求恩不仅是个好医生、勇敢的战士,他更是中国人民的大英雄”的时候,听课的老师们为之动容,为王文丽老师教书育人的成功感到自豪,更为在孩子们心中复活白求恩形象感到欣慰。
王老师的课如其人,低调且高雅,丰富且深沉。这足以让每一个听课者难忘。王老师说:“孩子们,我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你们能够把今天学到的白求恩的故事讲给你们的小伙伴听,讲给你们的爸爸妈妈听,甚至在你们成为爸爸妈妈后,也能够把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孩子听。让它就这样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去。”此刻我想说,我愿意把王老师执教的这节课,通过我的记录,讲给更多的人听,让它给更多的人以震撼和感动,启迪和思考。
[点评者单位:北京密云县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