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引发了我们对传统小学语文教学的反思,我们都在试图构建一种与新课程的理念合拍的课堂。因为无论是先进的教育理念,还是优秀的教材,最终都要落实到课堂上,体现在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师教学行为上,所以,在这场新课程改革中,课堂应该是个主战场。我省实施的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提升农村中小学整体教育水平为目的的“送优质教学资源下乡工程”就抢占了这一主阵地,把“双师”送上战场,从而掀起了“双师”教学改革大潮。前不久盐城市举办“优质教学资源进课堂优课展评”,从其中的《鲜花和星星》的教学过程来看,现场老师与主讲老师的合作教学使整个课堂充满了智慧,充满了情趣。
一、 创设情境,诱发情趣,让“双师”始于和谐共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落实这样的理念,课堂上就必须诱发学生识字、学文的情趣。《鲜花和星星》这一现代小诗的阅读课,要实现这一情趣就必须根据一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要求参与和表现个性愿望较高的特点,创设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唤醒激励他们学习语文的情趣。现场老师就把握了这一特点,在开始导入复习生字时,现场老师在黑板上画了草地,每朵花上都有一个生字,创设了一个在充满诗情画意鲜花绿草丛中识字的情境:如果学生能够读上面的生字,他就可以将这朵鲜花送入草地,并且可以带领同学们读这个生字。现场老师的情境设置使学生兴趣高涨,个个跃跃欲试。接下来的情境中,在主讲老师提出要求后,学生还不明白自学含义时,现场老师适时点拨,助其自学。在学习第一节时,主讲老师提出这样要求:读第一小节,说一说这里的鲜花怎么样?从哪里看出来的?有的学生不理解“从哪里看出来”,现场老师就让学生从课文中圈出词或句子。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研读课文,这样读书留下痕迹,让学生明白了读书方法。由此双师教学达到了默契和谐、同频共振的效果。
二、 师生互动,美读移情,让“双师”立于合作互补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不再主观地传授知识,而是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取知识,去探究问题,使他们处于真正的自主状态中,潜能得到开发,个性得到尊重,发展如鲜花怒放。这种为学生的发展而设计的课堂,仿佛使每个处于生命成长过程中的孩子都徜徉在情意的海洋中。作为文本与学生中介的“双师”,尤其是现场老师,更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促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现平等的对话。《鲜花和星星》这一节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阅读,感受儿童生活的乐趣和大自然的美好,所以在主讲老师提出阅读要求后,现场老师能充分留给学生阅读时间,变着花样让学生读书,兴趣盎然地、卓有成效地读,让学生读准、读通、读懂、读好,学生通过读、圈、看、说、想理解课文。在教学第一节时,现场老师能根据课始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将鲜花读美,如果谁能将鲜花的“多”读得活灵活现,那么谁就可以在黑板的草地上开出属于自己的那一朵美丽的鲜花,现场老师的激发使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有感情,一个比一个读得好。看着一朵朵盛开在黑板上的鲜花,现场老师不由自主地感叹:孩子们,我们在鲜花丛中上课,真是一种美的享受!在学生感悟文本的内涵时,现场老师适时调控,让学生欣赏歌曲《小星星》,孩子们跟着优美的音乐放声歌唱,跟着主讲老师,随着现场老师,一同畅游于太空,欣赏着美丽的夜景:牵牛星、织女星、北斗七星……从中让学生感到文本迁移所带来的无穷情趣,使课文内容在悄无声息之中走入了学生的心里,从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与文本对话,与同学对话,与教师对话。
“三分文章七分意”,解读课文,读出文本中的“七分意”是“双师”教学中现场老师的重要任务,而利用主讲老师的特长,实现师生互动促阅读正是完成这一任务的有效方法。总之,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不只是在教和学,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中,“双师”合作的效果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农村学生也能在课程资源不足的情况下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
三、 超越知识,走向智慧,让“双师”终于情智共生
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它所要求的东西更是多种多样,不管你今天给学生灌输怎样多的知识,他在以后的生活中可能都会忘却。所以,对教育者来说,知识之外的东西更重要。为此,英国哲学家、数学家怀特曾明言:在你丢失你的课本,焚毁你的听课笔记、忘记你为考试而死记的知识以前,你的学习是无用的。在怀特看来,重要的是对智慧力量的培养。正是智慧成功地引导着人们的心智活动,因此教育的理想就在于把一个孩子的知识转化为智慧。这与“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是一致的。
在“双师”教学中,现场老师与主讲老师的教学思路相通、课堂环节相扣、教学语言相融是至关重要的。在《鲜花和星星》一课中,现场老师能根据主讲老师的思路在完成美读课文后,适时拓展课文内容。在教学中,“双师”利用儿童的“阅读期待”,安排了一个迁移练习,知识转化为智慧的训练——请你当回小诗人,模仿书上的形式创作一首小诗:“我喜欢秋天满地的菊花,这里 ,那里 ,真比 还多。我喜欢草原遍地的牛羊,这里 ,那里 ,真比 还多”现场老师话音刚落,学生的眼中迸射出惊讶的光芒:当诗人?写诗?这可是件新鲜事!看着学生满怀疑惑,现场老师及时送去鼓励:“要不,找你的伙伴商量商量,我相信你们能行!”信任的话语顿时如和风细雨般流入孩子的心田,学生激情迸发,一只只自信的小手如林般展现在课堂上。有的说:我最喜欢秋天满地的菊花,这里一朵,那里一朵,真比天上的星星还多。有的说:我最喜欢草原上遍地的牛羊,这里一群,那里一群。真比地上花儿还多…… 现场老师引导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句式,创编诗歌,并在学生表述时适当点拨,帮助学生恰当运用语言,使语言更加规范。学生通过语言实践,丰富了自己的语言积累,从而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教学是对人的灵魂的教育,教学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能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我省的优质教学资源进课堂不仅使我们农村的孩子也能和城里的孩子一样,享受优质的教育,也能使我们的现场教师和学生内部的灵性与可能性得到充分的生成,也能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激情,充满智慧!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樊集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