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8年第10期 ID: 356613

[ 林忠港 文选 ]   

《论语》:古代经典的现代解读

◇ 林忠港

  【缘起】
  《〈论语〉选读》是浙江省高中语文走进新课程的第一门选修课程。《〈论语〉选读》教学,至少面临着五大困惑:第一,《论语》是经典,如何“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作品?第二,《〈论语〉选读》教学是学术研究,还是生活还原?第三,《论语》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语录体典籍,如何将其连贯起来?第四,《〈论语〉选读》教材是编者重新分类编排的,教学时如何突出主题?第五,教材是如何顾及文字、文章、文化三个层面?
  由于《论语》具有文化论著选修教材的普遍性,又有作为语录体散文和儒学经典的特殊性,许多老师拿到选修教材后不知所措、无从下手。只讲字词、不涉文化者有之,逐句串讲、脱离主题者有之,研究学术、忽视生活者有之,打游击战、到处乱窜者亦有之……
  如何教好《〈论语〉选读》呢?《高山仰止》(第一章到第六章)课堂实录也许会给我们一些启示。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高山仰止》,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高山仰止比喻对高尚品德的仰慕。那么,课文里的“高山仰止”是说仰慕哪个人的高尚品德呢?
  (有的学生答子路,有的学生答孔子。)
  (问题:一、如果你是子路的同学,你喜欢这样的同学吗?)
  师:不管是仰慕子路还是仰慕孔子,我们还是先回到2500年前,假设你是子路的同学,你喜欢这样的同学吗?请齐读第1章到第6章。(生齐读)
  请用“我喜欢(不喜欢)子路这样的同学,因为子路是一个的人。”的格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我喜欢子路这样的同学,因为子路是一个刚强的人。
  生:我喜欢子路这样的同学,因为子路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人。
  生:我喜欢子路这样的同学,因为子路是一个正直的人。
  生:我喜欢子路这样的同学,因为子路是一个能给人安全感的人。
  生:我喜欢子路这样的同学,因为子路是一个敢于直言、敢于提问的人。
  生:我不喜欢子路这样的同学,因为子路是一个马虎的人。
  生:我不喜欢子路这样的同学,因为子路是一个好强的人。
  生:我不喜欢子路这样的同学,因为子路是一个自大的人。
  师:喜欢也好,不喜欢也罢,总之子路留给我们的不是一个单一的印象。心理学上按照气质把人分为四类:胆汁质(比如张飞)、多血质(如曹操)、粘液质(如诸葛亮)、抑郁质(如林黛玉),你觉得子路最像哪一个人?
  生:张飞。
  师:如果把子路画出来,怎样画比较好?
  生:要画出浓眉大眼,络腮胡须。
  师显示子路像。(生惊笑)
  师:(显示PPT)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子路生性鄙俗,喜欢逞勇斗力,志气刚强直率,戴着公鸡的羽毛,佩戴着公猪的牙齿(二物皆勇,子路好勇,故冠带之),曾经侮辱过孔子。比孔子小九岁的子路“陵暴孔子”,可见子路是一个勇敢率直之人。同样,一旦认为孔子做错了事,子路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请齐读第五章和第六章。(生齐读)
  师:“道不行”与“乘桴浮于海”是什么关系?
  生:因果关系。
  师:孔子的主张确实没有得到实行,但孔子始终没有“乘桴浮于海”,可见这是一种假设关系。如果主张行不通,乘着小筏子漂流海外,跟随我的人大概是子路吧。仅仅是假设,然而子路却以虚为实,非常高兴。本来这样也就可以停止了,而孔子又说了一句十分重要的话。那么,“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是批评还是表扬?
  生:“好勇”是表扬,“过我”是批评,“无所取”是批评,因此是一种表扬性的批评。
  师:非常辩证。(板书:美其勇,而讥其不能裁度事理。)请齐读第六章。(生齐读)很好,子路为何不悦?
  生:南子作风淫乱,子路认为孔子见此淫乱之人不合礼法。
  师:老师再补充一点:南子有着强烈的干政弄权欲望,而且为人轻浮,富于权术,卫灵公在年老之时把政权拱手让给夫人。有人认为孔子想通过她谋得一个职位,所以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表明了自己没有做错,那么是不是子路错了?
  生:他们都没有做错,因为子路根据平时孔子教给的“礼”,指出孔子是不对的,而孔子有自己的想法。
  师:孔子有什么想法,老师再补充一则材料:
  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
  孔子开始推迟,不得已才去见南子,因为孔子见南子也是出于礼节。在子路看来,孔子见南子不合“礼”,这是子路心中的“礼”;在孔子看来,自己见南子是合乎“礼”的,这是孔子心中的“礼”,学生与老师对“礼”的理解不同。朱熹认为:
  圣人道大德全,无可不可。其见恶人,固谓在我有可见之礼,则彼之不善,我何与焉。然此岂子路所能测哉?故重言以誓之,欲其姑信此而深思以得之也。(朱熹《论语集注》)
  (板书:欲其姑信此而深思以得之也。)
  师:像子路这样的同学你喜欢吗?
  生:喜欢。
  (问题:二、如果你是孔子,你喜欢子路这样的学生吗?)
  师:让我们过一把当老师的瘾,如果你是孔子,你喜欢子路这样的学生吗?请齐读第三章和第四章。(生齐读)孔子对颜渊说的话,对子路来说意味着什么?
  生:“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是一种很高的境界,意味着子路做不到这一点。
  生:达者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这里是说子路只会“兼济天下”,不会“独善其身”。
  师:子路见孔子只赞美颜渊,自负其勇,心想孔子要是统帅三军,一定与自己想的一样。可是,圣人是不按常理出牌的,孔子说不想与不考虑后果的人共事,想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人共事,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这正是子路所缺乏的。
  师:智勇双全方为真豪杰,孔子告诉他要“扬智抑勇”。(板书:以抑其勇而教之。)
  师:孔子一下说“乘桴浮于海”跟随他的人是子路,一下子又说不想与子路这样的人共事,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生:不矛盾。前者说无勇不好,但过勇也不好;后者说除了勇,还要谋,这与中庸之道是统一的。
  师:方法不同,但目的一样。孔子处处告诫子路要抑制过于刚勇的一面,甚至在鼓瑟时也进行教育。请读第四章。(生读)门人为什么不敬子路?
  生:学生是跟着老师的步调走的,看老师不尊重子路,所以也学着不尊重子路。
  师:孔子叫子路不要在家门鼓瑟,孔子的肚量怎么那么小?
  生:大概子路弹奏的音乐不好听。
  师:史书记载,子路鼓瑟,有北鄙杀伐之声。也就是子路的音乐过于刚勇。“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是鼓励还是告诫?为什么?
  生:鼓励。孔子一看学生们误会了他的意思,于是又鼓励子路。
  师:非常准确。孔子前面说子路那手瑟不要在我这里弹,后面又说子路弹瑟的水平已经登堂了,前后统一吗?
  生:我觉得前后是统一的,前面说子路那手瑟不要在我这里弹,是从鼓瑟的内容来说的,而后面说子路鼓瑟的水平已经登堂了,是从鼓瑟的技巧来说的,前后并不矛盾。
  师:孔子告诉子路不能因为鼓瑟的内容不对受到批评就丧失继续前进的动力。(板书:未可以一事之失而遽忽也。)在第三章里,孔子先说子路不行后又说子路还行,而在第四章里,孔子先说子路行后又说子路不行,在孔子眼里,子路到底行还是不行?为什么?大家议一下。
  【缘起】
  《〈论语〉选读》是浙江省高中语文走进新课程的第一门选修课程。《〈论语〉选读》教学,至少面临着五大困惑:第一,《论语》是经典,如何“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作品?第二,《〈论语〉选读》教学是学术研究,还是生活还原?第三,《论语》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语录体典籍,如何将其连贯起来?第四,《〈论语〉选读》教材是编者重新分类编排的,教学时如何突出主题?第五,教材是如何顾及文字、文章、文化三个层面?
  由于《论语》具有文化论著选修教材的普遍性,又有作为语录体散文和儒学经典的特殊性,许多老师拿到选修教材后不知所措、无从下手。只讲字词、不涉文化者有之,逐句串讲、脱离主题者有之,研究学术、忽视生活者有之,打游击战、到处乱窜者亦有之……
  如何教好《〈论语〉选读》呢?《高山仰止》(第一章到第六章)课堂实录也许会给我们一些启示。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高山仰止》,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高山仰止比喻对高尚品德的仰慕。那么,课文里的“高山仰止”是说仰慕哪个人的高尚品德呢?
  (有的学生答子路,有的学生答孔子。)
  (问题:一、如果你是子路的同学,你喜欢这样的同学吗?)
  师:不管是仰慕子路还是仰慕孔子,我们还是先回到2500年前,假设你是子路的同学,你喜欢这样的同学吗?请齐读第1章到第6章。(生齐读)
  请用“我喜欢(不喜欢)子路这样的同学,因为子路是一个的人。”的格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我喜欢子路这样的同学,因为子路是一个刚强的人。
  生:我喜欢子路这样的同学,因为子路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人。
  生:我喜欢子路这样的同学,因为子路是一个正直的人。
  生:我喜欢子路这样的同学,因为子路是一个能给人安全感的人。
  生:我喜欢子路这样的同学,因为子路是一个敢于直言、敢于提问的人。
  生:我不喜欢子路这样的同学,因为子路是一个马虎的人。
  生:我不喜欢子路这样的同学,因为子路是一个好强的人。
  生:我不喜欢子路这样的同学,因为子路是一个自大的人。
  师:喜欢也好,不喜欢也罢,总之子路留给我们的不是一个单一的印象。心理学上按照气质把人分为四类:胆汁质(比如张飞)、多血质(如曹操)、粘液质(如诸葛亮)、抑郁质(如林黛玉),你觉得子路最像哪一个人?
  生:张飞。
  师:如果把子路画出来,怎样画比较好?
  生:要画出浓眉大眼,络腮胡须。
  师显示子路像。(生惊笑)
  师:(显示PPT)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子路生性鄙俗,喜欢逞勇斗力,志气刚强直率,戴着公鸡的羽毛,佩戴着公猪的牙齿(二物皆勇,子路好勇,故冠带之),曾经侮辱过孔子。比孔子小九岁的子路“陵暴孔子”,可见子路是一个勇敢率直之人。同样,一旦认为孔子做错了事,子路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请齐读第五章和第六章。(生齐读)
  师:“道不行”与“乘桴浮于海”是什么关系?
  生:因果关系。
  师:孔子的主张确实没有得到实行,但孔子始终没有“乘桴浮于海”,可见这是一种假设关系。如果主张行不通,乘着小筏子漂流海外,跟随我的人大概是子路吧。仅仅是假设,然而子路却以虚为实,非常高兴。本来这样也就可以停止了,而孔子又说了一句十分重要的话。那么,“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是批评还是表扬?
  生:“好勇”是表扬,“过我”是批评,“无所取”是批评,因此是一种表扬性的批评。
  师:非常辩证。(板书:美其勇,而讥其不能裁度事理。)请齐读第六章。(生齐读)很好,子路为何不悦?
  生:南子作风淫乱,子路认为孔子见此淫乱之人不合礼法。
  师:老师再补充一点:南子有着强烈的干政弄权欲望,而且为人轻浮,富于权术,卫灵公在年老之时把政权拱手让给夫人。有人认为孔子想通过她谋得一个职位,所以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表明了自己没有做错,那么是不是子路错了?
  生:他们都没有做错,因为子路根据平时孔子教给的“礼”,指出孔子是不对的,而孔子有自己的想法。
  师:孔子有什么想法,老师再补充一则材料:
  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
  孔子开始推迟,不得已才去见南子,因为孔子见南子也是出于礼节。在子路看来,孔子见南子不合“礼”,这是子路心中的“礼”;在孔子看来,自己见南子是合乎“礼”的,这是孔子心中的“礼”,学生与老师对“礼”的理解不同。朱熹认为:
  圣人道大德全,无可不可。其见恶人,固谓在我有可见之礼,则彼之不善,我何与焉。然此岂子路所能测哉?故重言以誓之,欲其姑信此而深思以得之也。(朱熹《论语集注》)
  (板书:欲其姑信此而深思以得之也。)
  师:像子路这样的同学你喜欢吗?
  生:喜欢。
  (问题:二、如果你是孔子,你喜欢子路这样的学生吗?)
  师:让我们过一把当老师的瘾,如果你是孔子,你喜欢子路这样的学生吗?请齐读第三章和第四章。(生齐读)孔子对颜渊说的话,对子路来说意味着什么?
  生:“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是一种很高的境界,意味着子路做不到这一点。
  生:达者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这里是说子路只会“兼济天下”,不会“独善其身”。
  师:子路见孔子只赞美颜渊,自负其勇,心想孔子要是统帅三军,一定与自己想的一样。可是,圣人是不按常理出牌的,孔子说不想与不考虑后果的人共事,想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人共事,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这正是子路所缺乏的。
  师:智勇双全方为真豪杰,孔子告诉他要“扬智抑勇”。(板书:以抑其勇而教之。)
  师:孔子一下说“乘桴浮于海”跟随他的人是子路,一下子又说不想与子路这样的人共事,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生:不矛盾。前者说无勇不好,但过勇也不好;后者说除了勇,还要谋,这与中庸之道是统一的。
  师:方法不同,但目的一样。孔子处处告诫子路要抑制过于刚勇的一面,甚至在鼓瑟时也进行教育。请读第四章。(生读)门人为什么不敬子路?
  生:学生是跟着老师的步调走的,看老师不尊重子路,所以也学着不尊重子路。
  师:孔子叫子路不要在家门鼓瑟,孔子的肚量怎么那么小?
  生:大概子路弹奏的音乐不好听。
  师:史书记载,子路鼓瑟,有北鄙杀伐之声。也就是子路的音乐过于刚勇。“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是鼓励还是告诫?为什么?
  生:鼓励。孔子一看学生们误会了他的意思,于是又鼓励子路。
  师:非常准确。孔子前面说子路那手瑟不要在我这里弹,后面又说子路弹瑟的水平已经登堂了,前后统一吗?
  生:我觉得前后是统一的,前面说子路那手瑟不要在我这里弹,是从鼓瑟的内容来说的,而后面说子路鼓瑟的水平已经登堂了,是从鼓瑟的技巧来说的,前后并不矛盾。
  师:孔子告诉子路不能因为鼓瑟的内容不对受到批评就丧失继续前进的动力。(板书:未可以一事之失而遽忽也。)在第三章里,孔子先说子路不行后又说子路还行,而在第四章里,孔子先说子路行后又说子路不行,在孔子眼里,子路到底行还是不行?为什么?大家议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