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散文,既能给学生以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又利于培养学生语言感知能力,形成良好的语言素养和人文素养。不过,时下的散文教学,教师只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有层次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理解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来表情达意的写作技巧,而没有更深的突破。笔者以为散文教学有三个重要抓手不可忽略,那就是品味语言、体悟情思、美读美文,如此方能让学生有审美感受和体验,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一、 品味语言
散文语言,清新自然,具有朴素、流畅、简净等特点。虽不刻意雕饰却不乏文采,虽不有意追求却自得意蕴。而且,散文的语言经过情感的陶冶,锻炼,又有很强的抒情味和感染力。看看这样的句子:“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春》)虽然平白如话,但写得很动情,很有韵味,有一种自然流动的节奏。有时作者也特意锤炼一些富有深刻哲理的语句,“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分外引人关注,如冯骥才的《珍珠鸟》最后写道:“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精警醒目,境界大开。
有老师这样教《白杨礼赞》:请大家朗读品味“它没有婆娑的姿态……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一段,从词语运用的角度探讨出这段文字的美的表现和美的原因,每人至少总结出一条。
学生交流品味语言的成果:
① 作者写白杨树选择使用了“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挺拔”等很多极为形象的近义词赞美白杨树;近义不是同义,这样就从不同侧面表现了白杨树的品质,而且读起来显得丰富而有变化。
② 作者是在不同内容层次上使用近义词,用了“伟岸”“正直”等写白杨树,进而用“坚强不屈”“傲然挺立”“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纵横决荡”等形容词来表现“北方农民”“华北哨兵”,最后升华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由外到里,由浅入深。
③ 用“温和”与“挺拔”、“好女子”与“伟丈夫”等成对反义词来形容白杨树刚柔并举的性格,对比鲜明。
④ 用“虬枝”“旁逸”“伟岸”“屈曲”“初融”“决荡”等书面语和文言词语,增强了文学语言的典雅气息。
⑤ 用“婆娑”“盘旋”“正直”“宛然”等双声叠韵词,这些词语前后呼应,增强了语言的音乐色彩。
⑥ 大量使用四字短语“屈曲盘旋”“旁逸斜出”“积雪初融”“坚强不屈”“傲然挺立”“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纵横决荡”等,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节奏感。
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对散文语言有了较强的感受力和理解力,如此涵泳咀嚼,一定会增强对散文语言魅力的感受与认识。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不管语文教学多么“人文”,语言始终是最重要的抓手。散文教学尤其如此。
收在高中语文教材里的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是一篇抒写人生感悟的优美散文。作者以自己和母亲为对象,以“我”的肢残为缘起,将个人的痛苦写得淋漓尽致,将母亲的艰难展示得极为充分。在表现这一内容时,作者大量地运用了恳切优美的文字,因而富有哲理的警言佳句甚多。课堂上,我和我的学生一起讨论这些语言的含义。如:
①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赏析:作者残疾之后,地坛公园是他较长时间活动的场所,是这一独特“沉静”的境使他活过来,使他感悟到人生的艰难,从而产生了质的飞跃。这种环境“弥漫”着沉静的“光芒”,是培养他飞跃超越的土壤。他感受到了“时间”无声无息的流逝,更看到了自己残疾的“身影”。可见,这句话将环境、时间和个人的遭遇紧紧联在一起,揭示了时间的无情和现实的残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不逃避、不懦弱、勇敢面对现实的坚强意志。
② 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赏析:这句话先说自己“不幸”,后说母亲“不幸”。前者是说肢体的残疾,后者是说心灵的苦难。它将两个人两种不同的不幸联在一起,以自己的不幸来衬托母亲的更不幸,既表现了母亲对儿子不幸的无奈和痛苦,更突出了作者对母亲痛苦心理的感受,是对母亲深沉的爱,是对母亲深切的理解,以此来揭示母子之间各以对方为重的纯真感人的深情厚意,极具震撼力。
③ 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赏析:“注定 ”,必然的意思。为什么?因为母亲是一位对儿子十分关爱的母亲,而儿子又是一位遭遇不幸命运的儿子。这样的母亲岂不是活得最苦的母亲?“注定”一词正折射出母亲慈爱的光辉。
④ 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赏析:这句话将“我”的“车辙”和母亲的“脚印”联系在一起,一方面勾勒了“我”与公园的密切关系,表现了自己与地坛的特殊情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母亲来公园寻找“我”的艰难历程。“我”的残疾给母亲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她不得不以“我”的行踪为她魂牵梦绕的线索,为她全部生活的焦点,这是一曲母子相依相怜、共度患难、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人间颂歌。
二、 体悟情思
散文是重在抒情的文体。无论是写景叙事还是写人,都离不开一个“情”字。散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体悟文章的情思。如朱自清的《背影》中写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时用的“蹒跚”一词,很容易被学生阅读时忽略,殊不知细加体味可以从中把握作者的深切情感。经过与前后文对父亲的描写对比后,再集中分析这个词,就发现“蹒跚”于平实中见深情。它不仅准确地描写出人物的形态动作,更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体验,不仅写出了老境颓唐、半生惨淡的父亲对儿子厚重的爱,也表现了儿子对父亲一生坎坷的怜悯及未能尽责孝敬的愧疚,从而体现了文章的“淡淡的哀愁”氛围。
来看郁达夫《故都的秋》对秋雨的描写: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
再看对槐树的描写:“像花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读了这两段,你会觉得作者在写景又是在抒情。在娓娓的叙述之中,创造了无穷的诗意。首先作者选择的事物,具有诗意,其中有动(凉风、落雨、云逝)有静(灰沉沉的天,无声无息的落蕊),亦情亦景。行文像轻轻飘浮的白云,又像叮咚作响的山泉,自然的韵律和音乐的节奏融化在平静细腻的描绘中。而作者独特的情思也巧妙地蕴藉在“息列索落”的秋雨中,蕴藉在“微细柔软”的落蕊里,或有声或无声,或状物或寄情,字里行间暗暗渗透了秋的意味,秋的情调。让人体味出作者那深远的忧思和孤独的冷落感。
尽管故都北平的秋天景色未必都是凄凉、冷落的, 但是在郁达夫的眼中却只有“清、静、悲凉”。这与作者的心绪、情感以及对北国之秋的感受是紧密相关的。要让学生领悟到这一点,还需要教师向学生补充一些作者的相关的背景。比如,旧中国社会黑暗, 作者思想苦闷找不到出路, 只能逃避现实; 同时还与作家个人气质有关: 因他早年丧父, 从小养成抑郁善感的性格特征, 加之曾留学日本, 饱尝民族歧视, 致使他的性格更加压抑、愁苦、郁闷。正因为这种种原因, 所以郁达夫的笔下才有如此清幽、落寞、凄楚的意境。
三、 美读美文
叶圣陶曾经提出:“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读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由此可见,美读的要义在于通过对作品音声节奏的感受,由文入情由文本世界进入作者世界,达到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审美境界。美读不仅具有工具性价值,是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手段,更重要的是美读具有目的性价值,其本身就是阅读教学所追求的目标。散文的风格各不相同,教师要让学生深入揣摩每一篇的“个中滋味”:有的要读得深沉凝重,有的凄婉悲凉,有的慷慨激昂,有的生动活泼,有的周密严谨,等等。如读《最后一次讲演》时,就应激情喷涌,“拍案而起”,坚定、高昂地再现闻一多怒斥敌人,视死如归的战士形象;而读朱自清的《春》时,就应该用欢快活泼的语调,表达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学生若读出了《岳阳楼记》的满怀激情,就直接体味出作者的豁达胸怀和政治抱负,就被作者的豪情所打动,激发出胸怀天下的壮志。这样就用自己的心灵去碰撞伟大的心灵,让自己的情感与纯净的情感发生共鸣,实现心与心的交汇,灵魂与灵魂的融合和生命节律的和谐。
收在高中教材中台湾作家于光中的散文名篇《听听那冷雨》,如果仅仅停留于一般的讲解上是很难品出它的神韵的,必须借助于美读才能达到鉴赏的目的。课堂上,我与学生一起重点探讨了这篇文章怎样诵读的问题,让学生在充分美读的基础上感受作者表达的感人情怀。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睢宁王集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