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证。新课程理念指出: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强调在合作互助中学习,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顺应学生的自我发展,鼓励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那么小学语文教师该怎样备课呢?
一、 走进文本,挖掘“两性”——备教材生成的价值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也是师生沟通的媒介。充分地利用教材,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是新课程的基本主张。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积极利用课程资源。研究教材要从知识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来考虑。
1. 体现知识性。教师对知识性把握一是来自于课程教材的规定,二是来自于学生实际的需要。以一篇课文为例,教师要在通读教材基础上,首先看学生应该掌握哪些生字(哪些字是难认的,哪些字是字音易混的、难读的,哪些字是多音多义的),掌握哪些词语(新出现的、生僻的、难理解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哪些句子(主要是含义深刻的、难读通顺的、有感情色彩的、体现修辞格的);其次看所反映的文体知识(篇章、段落、结构等);最后要看课文体现出的延伸的知识(主要是学生不易读懂的)。
2. 突出人文性。教师对人文性的把握要从课文的内容入手,首先看思想教育的价值是从哪里体现出来的,如何体现出来的;再多角度思考还可以给学生哪方面的启迪。第二,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认识价值。第三,跳出教材,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加强课内外的联系,学科之间的联系。要说明的是知识并不是教学的重点,主要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淡化训练,强调积累感悟,但作为教师备课必须是全方位的把握,才能灵活贯通。教师在把握知识性和人文性的基础上,还要重点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重难点因文而异(如知识、情感、能力),因人而异(如新
接触的、离生活远的、含义深刻的)。
二、 赋予老教材“新”的生命——备语文资源的开发
语文教学要从单一性向综合性发展,注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思考课内与课外的联系,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赋予老教材新的生命。语文的资源无处不在,但要遵循课外服务于课内原则,课外是对课内的补充和延伸。
例如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教师要尽可能地准备关于秦兵马俑的历史、背景、景观、文献等资料,同时也要发动学生,让他们广泛地搜集和查阅有关资料。我觉得现代的课堂教学最大特点是从封闭走向开放,这种开放是全方位的,包括思维的角度、情感的表达、内容的选择、学习的方式等。开放的程度取决于学生,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发现。这样的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如何顺应孩子的需要,须有灵活机变的能力。教师做不了最好,但要争取做得更好,尽可能满足学生愿望。有一句话说得好“现在的教师不再是一桶水,而是源源不断的江河。”
三、 追求有实效的课堂教学——备教学过程的构建
变程序式课堂教学为建构式课堂教学。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在尊重、理解、相信学生的基础上建构的。教师是指导者、组织者、策划者,教师对每个教学环节应有合理的分析,研究教材的特点,研究学生的心理,遵循“教无定法,教必得法”的原则,教学过程的构建策略如下:
1. 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学生的“自我尝试在先,教师的引导在后”为原则。
2. 遵循教材和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教材的内容不同,呈现的形式不同,采取的教学程序也不同。例如:“情境——活动——体验” 、 “问题——讨论——总结”、“自择——自悟——交流”等等,各有各的风格,各有各的优越性。无论采取何种程式,都要注意以下问题:是否有利于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否有利于问题的生成,是否有利于自主学习,是否有利于开展合作,是否有利于活动的展开,是否有利于自我体验,是否有利于全体参与,是否有利于拓展迁移,是否有利于创新精神培育……
四、 为学生自主学习搭桥铺路——备学习方式的选择
从理论上讲教学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接受式;二是自主式。接受式强调的是结果,自主式强调的是过程。现代教学主张由结果走向过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通过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讨论、自主选择、自主创造、自主顿悟、自主体验的过程,激发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创新精神,开发了学生的潜能。
那么在备课时如何运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呢?我想,首先从教材的整体上把握,弄清文体形式、内容安排、练习设计(如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作文都有各自的特点)。第二从内容入手,看写的是什么,怎么写的,反映的思想情感是什么,哪些是需要训练的,哪些是需要感悟的,哪些是需要积累的,哪些是需要补充的,哪些是需要发散想象的,哪些是要延伸拓展的。最后还要参考课后练习的设计,看看对学生有什么帮助。
教师备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备问题的设计、备情境的创设、备引导性的语言,为学生自觉的生成学习方式和选择学习方式搭“桥”铺“路”。因为在备课时学生的学习方式可能预测到,但不能了解到学生活动实质和展现的方式,这还要靠在实际教学中临场的观察和调控,及时调整策略。
五、 预约“生成”的精彩——备师生问题的生成
没有问题的课堂教学是没有生命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打开思维的钥匙,是展开合作交流的导索,有问题才有自主、
创造、发现、体验。反对教师的串问,但不能否定教师的提问。教师要问得得法,问到关键处,问得有价值。但教师要少问,尽量把问题留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地问,允许问题新奇、独特。问题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切入点是多层次的、多角度的(如阅读中的题目、段落、篇章、词句),但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循序性,体现情境性、启发性、艺术性。现在教学最难的是备学生的问题,学生会提什么样的问题是不确定的。有人认为学生的问题不可确定还备它干什么?我不那么认为。虽然存在不确定性但教师也要有预测,老师凭着对教材的理解、凭着自己的教学经验、凭对学生的了解进行预测。只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沉着应对。虽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准备问题是一回事,学生提出问题是另一回事。教师除了必要的几个问题之外,不要把自己准备的其他问题强加给学生。问题由学生自己提出,还要由学生自己解决,出乎意料的问题师生一时解决不了可放在课后集体研究解决。
六、 营造“生命的课堂” ——备教学活动的开展
教学是一种对话,包括人与人的对话,人与文本的对话,人与自然的对话,对话是多维的、立体的、网络的。对话是通过活动来实现的。学习活动分为内含的和外显的。内含的如:思维想象、自我对话、师生的情态对话等。外显的如:谈话式、问答式、品读式、讨论式、合作式、竞赛式、表演式、游戏式、观察式等,具体一点说就是听、说、读、写、问、画、演、唱。教师备课时应在什么教学环节,选择什么样活动方式呢?主要是针对教学内容,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结合儿童的兴趣特点巧妙地安排。
例如阅读教学,导入课文的环节就可以利用谈话式启发情境,使学生产生读书兴趣;进行阅读之前采用商讨式确定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接下来以合作式学习、交流;汇报时,以品读式为主结合讨论式展开。教学内容不同,采取的形式不同的,如识字,比较适合游戏式和竞赛式。童话、寓言故事、人物形象鲜明并有情节的课文,可以安排表演式。尽管教学活动有整体的设计,但在实施中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尽量尊重学生的意见组织活动。因为我们主张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式,允许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来体验课文内容。例如学生针对某段文字的理解,可以是美读,可以是绘画,可以是表演、可以是歌唱等。教学活动有设计但不拘泥于设计,教师要有应变的能力,这是现代教学的要求。
[参考书目]
① 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② 吴路保:《备课改革浅谈》,《教师教育》,2003年第2期。
③《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
④ 钦详坤:《应变性,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新视角》,《小学教学设计》,2003年6月。
[作者单位:江苏省赣榆县柘汪镇第二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