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两个班上《装满昆虫的衣袋》课文,教法完全一样,却产生了不同的教学效果。
教学思路是这样的:紧紧扣住“痴迷”,找出相关语句,通过阅读感悟法布尔对昆虫浓厚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懂得唯有执著追求才能有所成就的人生道理。
教学效果及评价比较:前一个班是普通班,由于文中表现法布尔着迷于昆虫的语句比比皆是,学生回答问题时可谓小手如林,答题正确率颇高,课堂气氛热热闹闹,课后评价是“这节课充分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后一个班是实验班,教学如行云流水一般顺畅,学生学得毫不费力,但始终兴致不高,课堂气氛沉闷,课后评价是“没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后,我又从诸多表面现象中跳出来深入思考,力图发现两节课中的共同之处,寻求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经过比较,我总结出两大共同点:一是两个班的学生对文章所蕴含的人文内涵的把握都是生硬的,而非由衷的;是浅表的,而非深刻的。二是学生的认知水平都被忽略了,我在学生初读课文时就在能理解的内容上大做文章,造成了课堂教学的高耗低效。看来,仅由课堂气氛的热闹与否评价教学效果是片面的,表面上看两节课教学效果大相径庭,但从学生认知的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来看,实际效果差别不大,热闹也好,沉闷也罢,都是课堂教学缺乏深度造成的:教师没有燃起学生深入探究的热情,也没能留给学生积极思考的空间。为了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我调整了教学思路,进行了第三次尝试。
我首先抓住课文最后一段导入,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表现在哪些事情上?”“人们在为法布尔设计雕像时为什么要把他的口袋做得高高的鼓起?”“为什么说由于对昆虫的痴迷,法布尔被引进了科学的殿堂?”前两个问题都能从文章中找到答案,很快得以解决。第三个问题文章没有提及,就成了学生学习的难点。于是,我找来了《昆虫记》的相关片断,学生不由得惊诧于法布尔不为人知的发现,被其中细致入微的描绘所折服,由衷地感叹法布尔视昆虫研究为生命的精神,从而也深刻认识到了成就事业的艰辛。至此,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虽然没有“小手直举,小脸通红”的局面,但学生兴致盎然,发自内心地说出了各自的感悟,谁能说这不是一堂人文与工具和谐统一的语文课?
改进后的课摆脱了课文的局限,在学生自己能独立解决的问题上少花功夫,增加了学生感兴趣且有助于理解课文的资料,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益。新课程主张“用教材教”,反对“教教材”,也就是要求教师摆正教材作为工具的地位,强化自主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课程资源的开发既包括对文本资源的开发,还应该含有对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教材提出的话题、范例绝不可能涵盖我们所面对的每一个班级、每一个儿童的生活经验,为此,在教师的心智结构中,必须要有对教学对象的实际具体把握这样的本领,这也就是变备教材为备儿童,做到教材与儿童融合。”教师在进行教学预设时,首先要用儿童的视角来研读文本,只有基于对教学对象的深入了解,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
一、 抓住时机,开发学生资源
由于师生认识事物的视角和深度有别,教师首先要把对学生认知水平和已知经验的研究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来开发。这种研究的过程可以渗透到与学生接触的整个过程之中,比如学生的言谈、对日常事件的评判、各类活动中的表现等。单就文本的解读而言,大致可以抓住以下几个时机进行了解。
1. 课前,设计问卷了解学生初读教材的情况,便于在教学中明确重点,有的放矢。通过问卷教师可以获得这样一些信息:学生已经读懂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感到最难以理解的是什么。比如,在教学《莫高窟》时,我从反馈的问卷中得知,学生的好多疑惑从文章中是找不到答案的问题:“古代劳动人民怎么会具有如此高的艺术天赋?”“敦煌的艺术精品是在一个历史朝代中完成的吗?”“文物被帝国主义掠走,到底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2. 课上,鼓励学生提问题,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善于将课堂意外作为宝贵的资源有效利用。意外的发生往往就是师生认识视角的差距造成的,这种差距使得教师在进行教学预设时忽略了学生认识的局限性和曲折性,将认知过程简单化。课上出现了问题,教师一定要认真对待,不能敷衍。以《快手刘》的教学为例,在讲到与快手刘打赌一段,不少学生认为安排这一段主要是想告诉人们要谦虚谨慎,不要不懂装懂,这是学生还没有掌握对比烘托的构思技巧所致,正是需要教师加以点拨的地方。
3. 学生的作业和试卷答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窗口,教师可以从中发现学生认识上还有什么偏差,教学中还有哪些需要调整的地方。
二、 因生制宜,开发课程资源
怎么让搜集到的学生认知方面的信息发挥最大效用呢?首先要进行分类,整理成三类:第一类为非共性的细枝末节的问题;第二类是与对文本的把握密切相关的关键问题;第三类为文本拓展延伸性问题。针对这三类问题,教师在课程开发时要采取不同的方法。
第一类问题指向的是个别学生,且都是学生可以独立解决的,可以采取轻处理的办法。指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或同伴互助的方式,自主开发,引进相关的课程内容。
第二类问题是需要教师花大力气,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上与学生共同解决的。这类课程资源的开发大致缘于这两个原因:
1. 文本与生活经验有距离
现行教材有很多是与学生的生活积累、成长阅历有较大差距的,这些教材本身很难与学生的经验和认知形成同构,这就需要教师引入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缩短这种差距,深入理解课文。如辛弃疾的词《清平乐 村居》的教学就碰到了这样的尴尬,学生对乡村恬静的生活图景知之甚少,加上对子孙满堂、老有所养的天伦之乐体会不深,自然不能理解词作者晚年的心境。鉴于这种情况,固守着词的字面意思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就有必要补充教材之外的材料:辛弃疾类似主题的作品《南乡子》与其豪放派词风所反映的不同境遇,所折射出的不同情怀;古代封建社会多子多福的价值观念等等。再比如《鼎湖山听泉》一类写景的文章,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图文资料,帮助学生亲临其境,进而感悟语言文字的贴切传神。
2. 把握人文内涵有困难
由于教材提供的内容相对单薄,学生对课文所传达的人文思想、所蕴含的哲理常常只是浅尝辄止,缺乏个性化的深入思考,心灵也没有受到震撼,这已经成为语文课效率低、缺少魅力的一大原因。前面所提到的《装满昆虫的衣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教师要尽力满足学生的需要,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提供更为丰厚的阅读资源,开阔他们的视野,为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打好底色。
第三类问题通常是学生由文本联想到与之相关的材料,产生阅读的需要。如学了《林冲棒打洪教头》就想了解《水浒传》,看了《成语故事三则》就产生买一本成语故事书读一读的念头。再如学了《夜晚的实验》,就想知道超声波在各个领域是怎么发挥作用的。这些阅读材料的介入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进行,过多地补充其他内容必将冲淡主题,忽视对课本的解读。因此,在开发这一类课程资源时要有度,切不可偏废了教科书这一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教师可以采用推荐读物的方式,组织学生课外阅读;还可以利用综合性学习等课程,以读书交流活动的形式进行教学内容的延伸。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从对课堂教学方法的思考发展到对教学内容开发的关注,教学研究的视点越来越接近问题的本质。“用教材教”这一提法重新界定了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者,而且是课程的创造者的角色定位。课程改革呼唤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也要求教师在投身于教改实践时,多一些审慎,发挥职业优势,有效地利用好各种资源,尤其是教学对象这一独特资源。不可无度开发,防止违背语文教学本真的追求;不要盲目开发,以免脱离学生的实际需要。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艺蕾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