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502

[ 王益民 文选 ]   

钱梦龙信手烹出“语文味”

◇ 王益民

  看名师上课机会难得,看大师上课机会更难得,看79岁高龄的大师在全国性语文活动中上公开课机会尤其难得了。2007年11月,中语界泰斗钱梦龙先生在古城南京上了一节语文课,内容是小小说《睡美人》,我有幸听了。
  小说讲了两个跳芭蕾舞《睡美人》的演员A角、B角故事,因为有A角,B角一直没有登台亮相的机会,但她十分执着,一丝不苟地刻苦训练着。一次公开演出,突然“ A角失踪了”,直到演出结束,“ 忽然她 (B角) 的目光在某一观众席上凝滞了——A角正微笑着坐在那儿鼓掌。”
  这是钱老信手为我们奉上的一节充满“语文味”的素餐。其主要“配料”和“烹饪方法”如下:
  配料一:交给学生学习方法 。钱老问学生:“你们在课外阅读的时候,碰到不认识的字或不了解的意思是不是就查字典?”“ 我再问问大家,你们有没有上网去搜索一些资料,或者碰到什么疑问到网上去求得解答?”“(指一学生)你是怎样上网搜集资料的?”然后钱老给孩子们推荐 “百度常用搜索” ,并且说,“它跟百度是两个系统。这是一个很有用的搜索引擎,它有百科辞典,有汉语字典、成语词典、英语词典等等,还有很多其他实用的搜索工具。我建议大家回去试试看。看来电脑在你们的手中,已经不是一台游戏机,而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工具了,我很高兴!”
  钱老70岁开始学电脑,并从此对它“钟爱有加”,现在他已经熟练掌握了电脑技术,什么汉字输入、编排、电子邮件、QQ,无不得心应手。有人说钱老很“时尚”,我们倒不如说是互联网给钱老的语文思想开辟了另一方广阔天地,至于在课堂里适时推介“百度常用搜索”就是很自然的学习经验的介绍了。
  配料二:直接传授知识。钱老从来不反对课堂里对语文知识的传授,相反对目今“轻知识、重人文”的现象一再提出批评。课一开始有这样一屏PPT:“ 优秀的微型小说都能以精巧的构思、出人意料的结局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和回味的余地,从而产生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美国著名评论家罗伯特·奥法斯特认为,微型小说应当具备这三个要素:一、新颖奇特的构思;二、相对完整的情节;三、出人意料的结尾。”而这三点正好是这节课的三个讨论话题。课结尾再次让孩子们总结微型小说的三个特点,并引用阿·托尔斯泰的名言“微型小说是训练作家的最好的学校”作结。整节课何尝不是一篇结构完整、精巧的“微型小说”?
  配料三:交给学生读书方法。钱老曾说过,“语文老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要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钱老一直在呼吁“语文课要实实在在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这节课钱老指导学生读书方法的地方可以说是俯拾皆是:
  师:你说得很好,“敬业”这个词用得很准。除了她举的演出例子以外,还能不能从别的细节看出她的敬业来? 也许只有仔细读书的人才能发现……
  生:第2段里“突然,他(导演)的手指向了端坐在一边的B角:‘你上!’”这里有一个“端坐”。
  师:啊!找得非常正确!请说出你的理由来。
  生:我就是觉得一般演出的时候B角很少有机会上台,而她却认认真真地坐在那里,充分表现出她非常敬业。
  师:是呀,如果不是一个敬业的人,那么在不是她演出的时候很可能就随随便便地跑来跑去,但是她却端端正正地坐在那儿,做着随时都可以上场的准备。这位同学能从这些很普通的、往往被人忽略的词,看出它后面隐含的信息,书就该这样读。
  配料四:抓住文章重点。钱老这节课有三个话题:“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精巧构思”,而这三个话题的重点是“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理解的难点是关于谁是“主要人物”,这个人物抓住了,小说的主题也就呼之欲出了。我们来看看钱老的处理:
  师:好,我们来看看这篇小说写了几个人?A角、B角、男A角和导演。主要人物是谁?(众:B角)为什么说B角是主要人物呢?A角很重要啊,导演也很重要啊。你们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
  生:因为描写她的笔墨比较多。
  师:描写导演的笔墨也不少啊!
  生:主要描写的是B角的事。
  师:不要光看描写的多少,还要找出更有说服力的理由。
  生:因为B 角的形象是贯穿全文的,在每一个细节都可以找到B角。
  师:说得好,但A角虽然着墨不多,其实从她“失踪”到最后“鼓掌”,她的故事也是贯穿全文的。大家再看看,能否从文章中找出更有力的根据来支撑你的观点,那么就更有说服力了。
  生:因为文章中有一句话:“而B角这位现实生活中的睡美人,恰似许多沉睡着的美,她春花怒放了……”B角正是一位“睡美人”,小说的题目也是《睡美人》,体现出她是小说的主人公。
  师:这位同学真是会读书! B角就是生活中的睡美人啊!有的同学也知道,但只是模模糊糊地知道,不能从文本中找出根据。过去我教我的学生,要求做到两句话,一句是“言必有据”,就是发表意见一定要有根据;另一句是“手不离书”,就是要在文本中找根据。刚才那位同学就从文本中找到了根据。现在请同学们手里拿枝笔,把文中描写B角的句子划下来。看B角是一个什么样的演员?然后归纳一下。
  有了上面这四味配料,在佐以恰当的烹饪方法,定能烹出一道芳香四溢的、充满着语文味的素餐来。钱老,这位大师级烹饪师,所用的烹饪方法就是——对话。
  1.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于反复诵读中体悟文本的魅力,这节课,钱老让学生读书就有6次,没有整齐划一、声势浩大的齐读,有的是自由读、默读、个别读;每当学生对句子理解有困难的时候,钱老总是要求学生:“再读读看。”现在很多的公开课,已经不见了“诵读”,有的似乎还在坚守,但只是点缀。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最宝贵的传统经验之一,它是由汉语独特的表音、表形、表意功能所决定的,语意必须要在反复诵读和涵泳中体悟。可惜的是,很多老师干脆把“诵读”这一根本学习语文的方法赶到不知是否落实的“预习”里去了。据说与文本对话“耽误时间”。钱老的这6次诵读(其中有两次是读全文)应该看作是对这一现象的指正。
  2. 师生的对话。一堂课是否成功,还要看是否有有效的对话。对话不是问答,“对话是师生基于互相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过程。”(余文森)对话有四个关键词:平等、交锋、增值和有效。我们来看看这段“对话”:
  生:我觉得可能是A角看出来了B角对男A角的爱情。
  师:这位同学的想象力是够丰富的。他们之间有没有爱情?小说里写了他们有爱情吗?
  生:写了,但“相爱”也是加了引号的。
  师:噢,也是加了引号的爱情。剧中奥罗拉公主和菲利浦王子是有爱情的,但是演员之间有没有爱情,那是他们的隐私,我们可不知道!(笑)同学们,这个故事从“失踪”,到“鼓掌”,它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关于A角的动人的故事。它不在文字的表面,而在文字的背面。这就告诉我们读文章要注意两个方面,一个是文字的表面信息,还有一个是隐藏在文字的后面的东西。想想看,叫它什么好?
  生:内含信息。
  师:好,就称它为内含信息吧。有人读文章只注意文字的表面信息,而不往深处想一想。没有注意在表面信息的后面还有很多丰富的内容。
  学生在阅读中有了困惑:“我觉得可能是A角看出来了B角对男A角的爱情。”这位学生的依据是有“相爱”一词,老师幽默地说“这位同学的想象力是够丰富的”,然后话锋一转:“小说里写了他们有爱情吗?”这是钱老一直倡导的“言必有据”。学生很快发现了“相爱”是加了双引号的,这个双引号有“隐含信息”,老师顺势引导:“有人读文章只注意文字的表面信息,而不往深处想一想。没有注意在表面信息的后面还有很多丰富的内容。”这样的对话不是单向的,而是多向的。对话的直接结果是思维增值。
  2005年上半年,我曾到钱老的“上海桃李园实验学校”,在他的办公室我们聊了很多,那时正值钱老的《为语文教学招‘魂’》引发新一轮的关于“语文性质”的讨论。钱老深切地说:“语文教学该返璞归真了!”要在创新的旗帜下多一点对民族传统、民族文化的尊重,多一点对自身经验的研究;少一点形式主义,少一点食洋不化。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触摸语言,在读写听说的语文实践中摸爬滚打,这才是语文学科发展之路。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华士国际学校]

钱梦龙信手烹出“语文味”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