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偶然拜读李旭东老师的本真语文教学《生命与和平相爱》课堂实录(见《新语文学习·教师》第76期),受益颇深。
首先,让我明白了语文教学的真谛在于“语”。正如李老师所说,“语言是语文教育之本,文化为语文教育之真。”语文,是训练学生语言的,使其能自如地表达,传情达意,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李老师在教学的第一环节,以大家都熟悉的裴多菲的诗引出课题,引导学生在辨识“相伴”与“相爱”的区别中体悟语言的情感。这不仅让学生了解准确用词的重要,更在于提高了学生对语言是用来表达情感的认识,进而学习字斟句酌地表达。接着引领学生阅读课文,进一步去感悟文章的情感。在感受了文章情感基础上,再次朗读标题,使学生更深刻地领悟了文章标题的妙处。这是语言的训练,又是思想的熏陶。这才是真正的语文,也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观点的体现。
第二,课堂教学应以学生反复阅读教材为主要活动,不可以讲代读,以练习代替阅读。在本堂课中,李老师先以8分钟的阅读让学生感受了课文的情感,再以3分钟的阅读,让学生去认识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民族。在这里,学生在接受课文语言的熏陶的同时,还得到了概括能力与表达能力的训练,学会了从语言文字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此后,李老师还安排了朗读《苦难的犹太民族》等活动,使整堂课在各种形式的阅读中进行,这不正是李老师所提出本真语文教学吗?
第三,深厚的语文功底是语文老师应该终生追求的目标。尽管李老师说在中学里自己偏好理科,偏好历史,到大学才真正地学习语文,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其语言无不显示了李老师深厚的语文功底。如上课伊始的朗诵,课堂提问与过渡中教师的语言以及总结性的话,朴实中透露了一个语文老师应有的基本功:简洁,准确,有力。笔者虽不能去聆听李老师的课,但从这实录中就能感受到李老师的语言功力。
第四,巧设计妙构思是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大凡教过《生命与和平相爱》一文的老师都会有本文不太好上的感受。文章是那样的长,课堂时间又是那样的短,谁还舍得时间让学生在课堂去读书呢?而李老师恰恰是让学生读了,而且不是泛泛地读,是有拓展地读,这是诸多老师难以做到的事。李老师之所以能这样做,正是由于抓住了课文情感的这条主线,巧妙地设计教学流程,以一发牵动全身:释题读文——认识一个人——认识一个民族,这样构思多么简洁,多么独到!
[作者单位:江苏省射阳县盐场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