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1年第5期 ID: 136555

[ 林忠港 文选 ]   

《发现》:红色意象的文化意蕴

◇ 林忠港

  《发现》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祖国土”专题中的一首新诗。该诗以浓烈的艺术风格和唯美的文化倾向,抒发了闻一多先生从美国留学归国之后,对当时军阀混战下的残破祖国的失望、愤懑和挚爱之情。
  我们知道,意象与声律是解读诗歌的两个基点。意象对应诗歌的生命精神,属于诗歌的内容层面;声律对应诗歌的语词建构,属于诗歌的形式层面。高明的诗人总是善于“取景为譬、取物为喻”,营造出不同凡响的意境。从意象的角度解读诗歌,我们或许更容易走进诗人的生命世界。
  在《发现》中,除了罡风、悬崖、大地、青天等意象外,火把、赤胸、心、血等红色意象组成了一个风格独特的意象群,而红色象征着积极、活跃、热烈、奔放、激情、勇气、力量与斗志,所以红色意象也带有强烈、激越、亢奋的情感倾向。
  从文化源头上看,红色恰是闻一多先生故乡的颜色。闻一多先生祖居楚地,楚人认为自己是日神的后裔,所以他们自古就拜日崇火,日出东方,火播山野,日与火均为红色。故此楚人便尊红色为贵,形成崇尚红色的习俗。①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闻一多先生自然也难以洗去这种文化印记。
  “火”象征光明,象征力量,象征诗人敢于自我牺牲的精神。综观闻一多先生的诗作,我们发现诗人使用“火”意象的频率是很高的。在美国留学期间,他曾以火焰般的激情,表达了变黑暗中国为光明中国的强烈愿望:“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一句话》)回国后,他在美国所想象的美丽祖国的形象破灭了,他赖以支持自己的一根伟大支柱倾折了,于是情感转向失望与愤怒:“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发现》)透过激情洋溢的诗句,我们仿佛感到,诗人的内心犹如积蓄已久的火山,以凝聚的力量喷射着炽热的“火焰”,充满着强烈的爱国激情。诗人不仅直接用“火”意象,而且还间接用“火”意象,最典型的是《红烛》:“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诗歌用“红烛”象征诗人火红的心在燃烧,为破除封建愚昧而燃烧,为唤醒沉睡的人们去迎接胜利的曙光而燃烧。闻一多先生就是一团火,火一般强烈的性情才能诞生火一般浓丽的诗篇,“擎一把火”,旨在驱除黑暗,照亮大地。
  “血”象征信念,象征意志,象征诗人舍身为国的决心。在闻先生的诗歌中,“血”有着多重文化意蕴。其一,代表同情心。如“主啊!愿这腔珊瑚似的鲜血/染成一朵无名的野花,/这阵热气又化些幽香给她,/好攒进些路人底心里烘着吧!”(《志愿》)其二,代表悲壮感。如“赤血膨胀了夕阳的宇宙,/赤血膨胀了少年的血管。”(《序曲》)其三,代表正义感。如“我自要加进我的一勺温泪,/教这泪海更咸;/我自要倾出我的一腔热血,/教这血涛更鲜!”(《太平洋舟中见一明星》)凡此种种,无不表现诗人感时忧国的情怀。而在《发现》中,诗人为民请命、泄忿洁身的斗士形象则表现得更为强烈:“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在闻一多先生笔下,“血”意象很少有杜鹃啼血的悲哀、残阳带血的凄凉,更多的是体现诗人血沃中华的意志与决心。
  由于意象“心”“血”具有某种关联性和相似性,所以闻先生也经常“心”“血”连用。比如,“我的心里有尧舜底心,/我的血是荆轲、聂政底血,/我是神农、黄帝底遗孽。”(《我是中国人》)红色的“心”流淌着红色的“血”,“心”“血”共同凝结成一种纯正高贵的情感内核。在《发现》中,诗人对祖国的感情一下子由“恨之切”转换到“爱之深”,感情基调也由激越转入深沉:“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由此我们很容易想到,高尔基笔下那位掏出并燃烧自己的“心”,带领族人走出困境的先驱丹柯。诗人与丹柯一样,都是牺牲自我、照亮世人的殉道者。
  诗中“赤胸”这个意象也耐人寻味。“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发现》),其中“大地的赤胸”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赋予祖国以人的生命特征,更视足下的土地为一个与自己血脉相连的生命存在。一个“赤”字,便在诗人与大地之间建立了精神的纽带与生命的联系。明代哲学家王守仁说得好:“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眼闭则花寂,眼开则花明。同理,当诗人满腔的赤诚投射于国土时,原本黑色的土地也被染成了红色。“赤胸”折射的是赤子挚爱祖国的炽热情怀,诗人以一己之赤诚映照辽阔之大地,其赤胆丹心愈见纯粹。诗人天质之赤诚,心地之纯正,情感之浓烈,于此可见一斑。
  中国文化有“五行八卦”一说,五行中的“火”对应的颜色就是红色,八卦中的离卦也象征红色。闻一多先生善用红色意象,诗作到处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充满蓬勃的生机,燃烧着青春的火焰,闪烁着时代的火花。正是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诗作才充满了浓烈的抒情色彩。
  其实,这种生命的热度源于闻一多先生对太阳的崇拜。你看,“宇宙是个监狱,/但是个模范监狱;/他的目的在革新,/并不在惩旧。”(《宇宙》)“看!太阳底笑焰——一道金光,/滤过树缝,洒在我额上;/如今羲和替我加冕了,/我是全宇宙底王!”(《回顾》)诗人的心中有一个太阳,即便在夜幕沉沉的现实中,诗人对未来仍然寄予无限的希望。
  作为一名画家,闻先生高超的绘画技巧和唯美主义艺术观在意象的选用中也得到了充分发挥。在《发现》中,“罡风”与“火把”虚实相生,“拳头”与“血泪”相互映衬,“青天”与“大地”冷暖相间。这些意象相辅相成,共同营造了色彩绚丽、意蕴丰富的诗歌意境。
  德国语言学家洪特堡说得好:“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②语言与文化具有同构性,汉字汉语是我们的精神符号,显现着汉民族的个性和灵魂,联通着汉语文化的血液和命脉。穿越诗歌的意象丛林,我们可以把准诗人的脉搏,感受诗人的心跳,进而贴近诗人的魂魄。
  ————————
  注释:
  ①杜瑜:《中国人人格地图:最全面的中国地域人格说明书》,金城出版社,2010年版。
  ②洪特堡:《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作者通联:浙江丽水学院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