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521

[ 秦敬元 文选 ]   

创设语文情感课堂

◇ 秦敬元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走进新课程,尝试新课改,我才知道:有那么多美丽的瞬间,让我忽视;有那么多关键的时刻,被我放过;关闭学生求知心窗、泯灭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不是别人,恰是我自己!究其原因,我应付教学任务,追赶课程进度,淡化了对学生语文兴趣的培养,课堂缺乏情感设计。理想的语文课堂,应是一首歌,情感就是这首歌的主旋律。没有情感的歌曲,那是多么的苍白;没有感情的演唱,那是多么的无味。如果不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情感,又怎能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感人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文章情、教师情、学生情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情感性,课堂中应以情动人、以情激情,从而创设情感课堂。我在创设语文情感课堂方面做了以下尝试。
  
  一、 激情引入,吊起学生胃口
  
  每节课教师都要精心导入,导入的方法因教学内容不同而不同,各个教师也有各自的导入方法,但是无论怎样精心的设计、巧妙的设计,都要充满真情实感,以情感染,才能先声夺人,引人入胜。记得小的时候喜欢听大鼓书,开场时说唱艺人什么话不说,先捶上一段鼓,等书场人静了,心静了,他便高声说道:会听书的奔东南方向观看,只见那边奔来一匹白龙骏马,马上坐着一个红衣少年,少年手持一杆银色钢枪,要问少年姓啥名谁,听我慢慢道来。这样的引入,一下子把听众带入场景。前几天教《三峡》一课,我这样设计导入:大家知道老师的最大爱好是什么吗?(同学开始议论)本人最大的爱好是旅游,我游遍祖国各地,南到海南岛,北到鸭绿江,东到普陀山,西到青藏高原,大好河山,风情各异,美不胜收,今天我想带同学们去游一游我国第一大河流中最美的一段——三峡,怎么样?
  充满激情的导入,一下子把学生的心揪起来,把求知的胃口吊起来,带入情景,融入情境。
  
  二、 深情朗读,拨动学生心弦
  
  教师的语言艺术好,常常可以使教学锦上添花,更上一层楼。特别是教师充满感情的朗读,能直接给学生一种美的情感享受,使他们很快体味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在教学《安塞腰鼓》一文,为了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为了让学生细细地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我先指导学生反复阅读,在感情逐渐产生的情况下,我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范读课文,使学生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感受陕北人民的豪迈之情,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样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培养和提高。然后,再让学生找到重点章节朗读体会,一遍遍深情的朗读加深了同学们对文本的理解,使学生的心灵不知不觉融入到作品之中。
  当然,除了朗读之外,教师语言还包括其他方面,一举手一投足,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友好的示意,只要是包含着教师感情的,都会对学生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善用教学语言,以富有情感的、生动形象的、优美顺畅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的热情,让学生觉得语文课堂生动有趣,喜欢学,愿意学,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情感熏陶,增加情感的积淀。
  
  三、 电教手段,调动学生感官
  
  文学作品是借助文学语言形象地反映生活的艺术,通过景物的描绘、形象的塑造、意境的表现来感人的。因此,讲解课文时,最好能让作品中描绘的画面通过多媒体形象逼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特定氛围,让他们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情境。
  如教学《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上课伊始,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学生伴随着音乐,一下子就进入了课文的情境,感受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学生带着情境进入课文,深入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中,然后,让学生伴随着激越的音乐,朗读并品味作者倾注在作品中的感情。在感受贝多芬外貌描写的语句时,播放多媒体出示贝多芬的图像画面,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贝多芬坚毅、独立、骄傲、不屈的内在气质。最后让学生播放自己下载的关于贝多芬的文字、音像资料等给全班学生看。这样的课堂,形神兼备,学生眼、脑、口、手、耳五官同时感受,情感得到立体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青山泉中心中学]

创设语文情感课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