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讲:“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语感被称为语文的灵魂,敏锐的语感既是一个人语文程度和心理发展水平的标志,也是学好语文、鉴赏文学作品的必要条件。由此可见,学习语文要从培养语感抓起。
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整体的把握,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质的核心因素。郭沫若先生曾说:“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于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朱作仁教授也指出:“抓住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充分体现出来。”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我以为要做到下面四点:
一、 重视诵读,培养语感
重视语感训练有助于扭转语文教学中重分析、轻朗读的现状,既能充分体现语文课语言文字训练的“个性”,又能使思想教育收到实效。所以新课标提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提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和“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等要求。
语文阅读教学是以教材中的优秀作品的语言去强化学生的输入型语感,并借此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而诵读活动正和语感中的输入型语感相适应,正因为如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充分重视诵读的作用。我国自古就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这样的古训,古人“之乎者也”的教育方式虽然有其弊端,但我们重新认识,纠正偏颇,重组创新,运用到现代教学来,还是可以充分发挥其积极意义的。语感是在语言活动中形成的,这种活动是听和读的双向活动。听是语调、节奏、语流的反复刺激,使学习者在特定的神经元上留下“声音映像”,读是在大脑中留下“形义概念”。而诵读正是使“听觉和概念”相连接的最好中介。
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良好语感,就应该先从诵读入手。借助诵读,能使语言中蕴涵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出于口,入于耳,从而了然于心。因此诵读是语感培养和训练的根本方法,诵读是语感培养和训练的基本途径。
二、 比较揣摩 ,增强语感
课文中有些词语虽不深奥,却用得传神,可以通过比较,反复琢磨,引发语感,达到“意会”。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比较,不仅能使他们提高对词语的感知能力,而且能使他们懂得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妙处,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语感。
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我在指导学生阅读邱少云烈火烧身这一处时,抓住“包住”一词,先让学生说哪些词是“包住”的近义词,学生提到“围住”“罩住”等;然后,我启发学生思考:在“包住”和它的近义词中,此处选用哪个词最好?讨论之后,学生一致认为“包住”用得最准确。理由是邱少云被烈火“包住”说明他全身都是火,处境非常危险。长此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感的敏锐性。
我在教《夏夜荷花》一课时,用复合投影的形式让学生比较“一根根荷箭亭亭而立,一片片荷叶挨挨挤挤,一颗颗水珠在荷叶上滚来滚去,一朵朵荷花在朦朦胧胧的夜色中盛开着,散发出一阵阵清香”这句话与去掉“一根根、一片片、一颗颗、一朵朵”这些数量词后的这句话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比较认识到,有了这些数量词,不仅能具体生动地表现夏夜荷花的形象美,而且能表现出荷花开满池塘的壮观美。采用这种“增删式比较”,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强化了感性认识,使之对事物产生了鲜明深刻的印象,增强了语感。
比较训练是培养语感精确性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对词、句、段、篇进行“增补”“删减”“替换”“变序”“归纳”等方法,采用比比读读、想想讲讲等形式,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精练与啰嗦、具体与空洞、细腻与粗糙、形象与干巴之区别,从而学会准确地运用语言表达思想。
三、 联系生活 ,丰富语感
言语感受同生活经验直接相关,离开了生活经验,语言就会同现实刺激物失去联系,难以获得具体的语感。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要得到敏锐、丰富、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聚多了,了解也越见深切。一些年代久远或与学生生活有距离的文章,如《西湖》《美丽的蝴蝶谷》等,教学中可联系电影、电视的有关镜头,或利用投影、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将语言文字所描写的具体情景再现出来,使学生入情入境,诱发学生敏锐的语感。其次,也可以引导学生拿生活中见到的同类事物,同课文描写的未曾见到过的事物做比照。如《麻雀》一课,老麻雀保护小麻雀时,“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浑身发抖了,发出嘶哑的声音”“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战斗”的情景,可启发学生拿生活中常见到的猫或狗要扑向小鸡时,母鸡保护小鸡的情景来作比照,使老麻雀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形象浮现于学生的头脑中。除此之外,还应引导学生平时多观察,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自觉地把生活经验与语言紧密联系起来,这样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语感。
四、 唤起想象 ,体会语感
文章是作者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进行思考后写成的语言符号,这些文字本身没有直接的可感性。别林斯基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想象去补足这个缺点。”所以,阅读时,只有凭借想象才能走进作品所描写的世界,进入一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到气味,能听到音响,能辨出色彩的世界,一个活生生的具体的形象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蕴涵的情感。如一位教师教《北大荒的秋天》中描写原野热闹非凡的句子:“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好像发出哗啦啦的笑声;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地演唱。”抓住“笑声”和“演唱”设问:“这大豆和高粱怎么会发出笑声和演唱呢?”学生从两个词中想象出了一个鲜明的画面,感受到了原野的热闹。学生能悟出这样的内涵,就是语感。这种语感的培养,来自对语言表层意义的感知,更是来自它表层意义和隐含意义的关系的联想和想象。
语感是通向更高语言文字境界的桥梁,是学生语言基础、生活体验、思想情趣和文学修养的综合体现,一旦形成,将终身受用不尽。朱作仁先生指出:“敏锐的语感既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品的重要标志。”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感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感受语言的灵敏度和顿悟力,必将促进他们从更高层次上去理解语言和使用语言。
[江苏省大丰市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