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524

[ 陈金花 文选 ]   

阅读教学应先“阅”后“读”

◇ 陈金花

  阅读教学是“阅”与“读”的高度统一。如何处理好“阅”与“读”的关系,使“阅”与“读”有效结合,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常常将自由朗读放在首位,笔者认为不妥。
  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断:
  师:早就听说咱们班的朗读水平很高,今天由我跟大家一起学习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出人物的个性,同时请大家边读边思考黑板上的几个问题。开始!
  于是学生读得抑扬顿挫,让听者无不为之动容。等学生读完,教师就黑板上的几个问题提问,学生的脸上一片茫然,重又回到默读的状态。
  以上情境是我们课堂上经常出现的现象。其实阅读教学不同于朗读教学,新课一开始就叫学生放声朗读不利于学生思考,因为此时他们的注意力只在如何将文字读出声来,而不去关注文字背后所隐藏的深刻含义,充其量只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其实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关注学生是否读懂了课文,而这个“懂”恰恰是在“阅”的过程中完成,即边看边想,不说话不出声,也就是默读的过程,就是叶圣陶所强调的“潜心会文”。只有在弄懂文章意思的基础上再朗读,才有效,也才能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要求。而这种“读”是在充分“阅”的基础之上。
  新课一开始教师应该就课文重点内容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沉浸到“阅”的过程中去。在阅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写作方法,推想重要词句的内涵,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因为有了明确的目的,学生自然而然全身心地融入到文章中去了。此时,每一个问题都在不断地刺激学生的大脑,增加他们挑战困难的兴趣,启迪他们的心智,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会思考,还要学会感悟。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它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的确,教师不能用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阅自悟,边“阅”边想,只有通过思考才能做到有感有想,也才能理解文章的内涵。在“阅”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不提任何要求,只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领悟句子的内涵,体会句子的准确表达,然后相机提问,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全面理解课文。
  《秋天的怀念》一文让我们感受到一位无私、伟大、让人震撼的母亲的形象。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道:“我活着还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学生深刻感受到了母亲那颗颤抖的、滴血的心,感受到了如此深刻、厚重的母爱。他们的心灵受到了震撼,情感得到了升华,此时再朗读课文,自然读得声情并茂,潸然泪下。读着它,学生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人世间美好的亲情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激荡,生命的底色又抹上了亮丽的一笔。
  此刻的学生朗读,放在熟悉课文之后,自然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再现能力,也增加了学生的积累。
  [作者单位:江苏省通州市兴东小学]

阅读教学应先“阅”后“读”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