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529

  

要充分发挥“双师”在光盘教学中的作用

◇ 张 铨

  今年,江苏省教育厅给我们农村小学发了《优质资源光盘》,我用光盘上了一节汇报课《槐乡五月》,感触颇深。
  案例1:
  师:下面就看看李老师给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切入光盘)出示学习要求:默读课文一、二节,圈画出具体描写“槐花飘香”的语句。](学生默读课文)
  师:谁找到了?
  生:我找到的是:中午,桌上就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
  师:让我们来看看李老师找到了哪些句子 ?[(切入光盘)出示:中午,桌上就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同学们,作者为了凸显槐花的香一共用了几个“香”字?)]
  师:谁能把带有香字的词语找出来?
  生:六个香字,有:香喷喷、清香、醇香、浓香、香气扑鼻、香海。
  师:谁能读得再香一些?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感受一下槐花的香吧!(指名读)[(切入光盘)实际上,这是摆在明处的香,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这段话,找一找藏在暗处的香有几个?]
  师:同学们,这藏在暗处的香可不是你一眼就能看出来的,你可以从某一个标点或某一个字来想。
  (学生自由读这段话)
  师:谁把藏在暗处的香找出来了?
  生:我认为省略号是藏在暗处的香,因为省略号包括了“清香、醇香,浓香”以外的许多种香味。
  师:说得好!还有谁也找到了那藏在暗处的香了?
  生:我认为“浸”是藏在暗处的香。因为“浸”就是被香气包围的意思,所以也是写香。
  师:你的感受很独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李老师找到了哪些藏在暗处的香?[(切入光盘)同学们,你们找到了吗?大家看“……”槐花的香远非清香、醇香、浓香所能包括的,还有一个“浸”字,仿佛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都呼吸着香气啊!同学们,就让我们一起来嗅嗅槐花那扑鼻的香味,先听老师读!](主讲教师范读)
  师:真香啊!咱们也一起来闻闻槐花那扑鼻的香味吧!
  (生齐读这段话)
  反思:
  在备课看光盘时,我觉得主讲教师对这段话的教学很到位。不仅能够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的理解来体会文章的美,而且能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美,主讲教师的教学导语很精练,如:(同学们,你们找到了吗 ,大家看“……”槐花的香远非清香、醇香、浓香所能包括的,还有一个“浸”字,仿佛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都呼吸着香气啊!同学们,就让我们一起来嗅嗅槐花那扑鼻的香味,先听老师读!)
  备课时,我把这个教学环节反复看了几遍,细细去品味主讲教师说的每一句话,并且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几个引导学生思考的过渡语,如:(同学们,这藏在暗处的香可不是你一眼就能看出来的,你可以从某一个标点或某一个字来想。)(你的感受很独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李老师找到了哪些藏在暗处的香?)
  在教学中,我注意了自己是课堂的组织者,并且结合了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我引导学生根据主讲教师提出的问题学习,组织学生讨论,让主讲教师的预设得到很好的落实。
  案例2:
  师:让我们跟着李老师继续学习。[(切入光盘)这可真是“香气薰得游人醉,傻卧槐乡不思归啊”,作者说得还真对呀!出示: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生齐读)五月的槐花香气弥漫,可作者为什么说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出示学习要求:默读二、三节,想一想:为什么说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用——画出相关的语句。]
  (生默读课文)
  师:谁找到了?
  生:槐乡的小姑娘变得更俊俏了,她们的衣襟上别着槐花,发辫上戴着槐花,她们飘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
  师:“俊俏”是什么意思?是什么让她们变得更俊俏了?
  生:俊俏是美丽、漂亮的意思。
  生:是槐花让她们变得更俊俏。
  师:同学们,让我们来看看李老师又给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切入光盘)同学们,你们注意到“飘”字了吗?我们平时要么说跑到哪里,要么说走到哪里,可这里却用了一个“飘”字,为什么呢?]
  生:“飘”字写的是槐花的香。
  生:从“飘”字里,我们仿佛听到了小姑娘的笑声。
  师:让我们来听听李老师是怎么说的。[(切入光盘)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这段话,体会一下这个“飘”字的妙处,透过这个“飘”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甚至闻到了什么?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一个“飘”字,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一群如天使般的小姑娘,看到的不仅是她们的身影,还有她们那银铃般的笑声;一个“飘”字,还仿佛让我们嗅到了槐花的香味。“飘”字的魅力可真大啊!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
  (学生齐读这段话)
  反思:
  这个环节的教学我上得不是很成功,主要是上课时自己与光盘里的老师配合得不好。在备课看光盘时,我对主讲教师这个环节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截取,选取我认为需要的部分,并且在教案上标明了具体的播放时刻,以便教学时能方便地找到。可是在教学时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上课时,我发现自己与光盘里的老师很难配合好。要么在主讲老师的话没说完就摁了暂停,要么自己上课的节奏总是比主讲老师快。如教学“飘”字时: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这段话,体会一下这个“飘”字的妙处,透过这个“飘”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甚至闻到了什么?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这句话应该在上一个教学环节播放的,而我在主讲教师没有说完就迫不及待的摁了暂停,以致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这样使用教学光盘不仅没有促进教学,反而影响学生学习。
  这节课结束了,它却引起我对使用教学光盘的思考:为什么其他老师用得那么得心应手,而我却用得那么“不顺手”呢?仔细想想,问题还是自己并没有好好去研读光盘,处理好现场教师与主讲教师的关系。那么,如何处理这一关系呢?
  一、 现场教师的作用应充分发挥
  利用光盘教学时,现场教师不是可有可无的,现场教师的作用是主讲教师无法替代的。但现场教师不是简单的放映者,而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
  利用光盘教学时,并不是说现场教师只要带着光盘直接去上课。与传统教学相比,它需要现场教师在课前更加认真地备课。现场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还要备光盘。备光盘不是简单的看一遍就行,而是需要教师反复地看,认真研读光盘,仔细品味光盘里老师说的每一句话。现场教师在自己先行观看的基础上,要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进行备课。备课时关注的应是如何让主讲教师的预设更为广泛、更为全面、更为拓宽。用光盘上课,现场教师还可参照光盘中的设计,课前仿制一些教具、学具,不要轻易抛弃卡片、小棒、折纸等简单易用的传统教具。
  现场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引导学生看、引导学生学。
  1. 引导学生看
  实施光盘教学,如果现场教师只是在课堂上简单地播放光盘,现场教师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现场教师与主讲教师协作实现教学目标才是光盘教学的目的。引导学生看就是协作中现场教师的教学任务之一。引导学生看,主要是选择看的方式、时机和次数。
  (1) 看的方式。光盘中的哪些段落、板块应该以看为主,哪些内容应让学生边看边做,哪些内容只需“粗看”,哪些内容必须“细看”,这些都需要教师备课时在教案中写清楚。
  (2) 看的时机。比如,是在看之前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还是让学生在看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再根据需要暂停,让他们思考后接着看。总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他们看,对光盘提供的教学内容和活动方式要合理取舍,对教学程序和教学速度要能动调控。
  2. 引导学生学
  教学光盘中一堂课一般在二十分钟左右,这为我们预留了开展教学活动和进行辅助教学的时间。现场教师在使用教学光盘时,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看的基础上学。
  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现场教师要进行必要的示范和指导,使学生理解后再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现场教师必须关注学生学习活动中讨论、探究的方向和学生参与的深入程度,随时进行引导和调控。在对学习活动进行具体指导时,要重视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乃至学习策略的指导。
  二、 主讲教师的作用不可替代
  要使教学光盘充分发挥作用,现场教师必须善于导航,学生才能发挥能动作用,但主讲教师仍应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主讲教师先进的课程理念和教学观念,对教材的准确把握,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都为现场教师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对教学光盘重新剪辑,让光盘变成一张张幻灯片,简单地代替课件,这样,教学光盘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
  三、 “双师互补”彰显多彩的课堂
  不同地区的学生是有差异的。对于主讲教师的教学设计,对主讲教师所设定的教学目标,现场教师必须进行评估,必要时适当降低或提高要求利用光盘教学,但不是让我们把教学光盘当成简单的课件,这就需要现场教师在课前更加认真地备课。
  要使教学光盘充分发挥作用,在教学时现场教师必须善于导航,学生才能发挥能动作用,但现场教师也不能被主讲教师“牵着鼻子走”,要根据光盘的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遵循因地制宜、有的放矢、主次分明、张弛有度的原则。
  总之,我们应该意识到光盘就是一本活的教科书,用光盘上课,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去好好品味光盘,认真研读,合理取舍,扬长避短。我们每一位教师,更应大力去研究在课堂中怎么使用教学光盘,现场教师如何配合主讲教师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只有双师配合好了,课堂效率才会有所提高;双师配合不好,课堂效率将会大大降低。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天场中心小学]

要充分发挥“双师”在光盘教学中的作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