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长期以来,一篇课文花几个课时的教学模式,一直主宰着课堂。从字词到结构,从修辞到主题,从段落到篇章,从烛微探幽到深层含义,多细大全而少慢差费,教师教得索然无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其根本问题在于:学生兴趣消耗殆尽,所获知识少得可怜,创造情趣被剥夺一空,课内课外毫无关联。
课文如何教,是个带根本性、观念性的大问题。它直接关系着学生的成长和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关系着语文教学的出路。语文教学如何突破课堂教学的颈瓶,把学生从狭隘的课堂、狭窄的课本导向广阔的语文世界,为智慧积累,为生命营造美丽多姿、充满创造和生机的精神命脉呢?
首先,涉及到对教材的一个再认识。教材对于学生主体生命的营建,对于学生学习祖国语言起什么作用?一方面,它对学生学习语文起一个“指点迷津”的作用,以减少学生“在黑暗中摸索”的巨大生命消耗,从而从整体上积蓄了生命资源。这一点诚如叶老说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个“例子”中值得“点津”、需要破疑的精结性问题毕竟是少数,因此,只有少讲精讲,学生获益才能最多;讲堂才能变成学堂,学生才能成为课堂的主人。
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让课堂、让课文成为开启大语文的一个窗口,放学生到广阔的语文天地中去。从这个意义上讲,课文是引领学生到绿色大语文天地的一根引线;课堂是载着学生通往广阔语文世界的一艘小船。它有责任、有义务把课内和课外、把课本和广阔的语文大世界连接在一起,从而形成有机的、融会贯通的整体,为拓展学生生命的疆域、激发创造潜能打下扎实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从事课堂教学时,把课文放在大语文的背景中、放在学生的生命本质上处理教材。
怎样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呢?
第一,立足教材整体,把握课文个性。一册教材有相应学段应达成的教学目标,这些教学目标又分解在各课课文内。横向地看,课文都有共同点,有相似之处;纵向地看,各课又有自己的个性。从教者的角度看,在处理各课教材时,侧重点和着力点又可以灵活机动地处理,所以,真正落实到某一具体课文,需要引导、点拨、指导、讲解的地方不是很多的,关键要采用新的、解读这类课文个性的方法。
其次,把课文融入大语文的背景中,落脚在开启的大语文世界。教学一篇课文,已经不单单是一篇课文,而是一个课题,或者说是一个生命命题、人文话题、知识视野。以教学苏霍姆林夫斯基的《给女儿的一封信》为例。传统的教学方法就以“给女儿的一封信”作为课题,在黑板上板书,以醒目突出。作为一种标志,它阐述了这样一种意旨:《给女儿的一封信》的文本本身,就是课堂教学的全部目标;是课堂教学的起点,也是终点。而大语文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则只把《给女儿的一封信》一文作为一个“爱情”主题中的一个点,也可以是“书信体”、“记叙文”的一个点。作为课文和课堂本身,它是引发点,也是突破点;是冰山的一角,是意义阐释中的一部分。围绕着这一主题,课文本身被统帅在“爱情童话”这一话题之下。因而,“爱情童话”被升格为课堂教学的探究性课题;在这一主题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因而,课堂有关爱情的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童话、电影、音乐、舞蹈等各个领域,有关爱情的电影经典对白、名言、格言,一时荟萃一堂,诗词歌赋,经典名著都于此时展露风采。海涅、纪伯伦的诗歌,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莎士比亚的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石评梅《墓畔哀吟的女子》,当代经典歌词、散文, 电影《半生缘》《冬季恋歌》的隽永对白都被调动起来,以便于把课内的触角引申到课外,从而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创造动力,为生命打开广阔的天地。
换言之,大语文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着力点在“深”“透”“博”“精”“活”五个字上。对课文的教学点,发掘要“深”(对教师),理解要“透”(对学生),导引要“博”,选材要“精”,形式要“活”。
这里再说第三点,形式的“活”。语文是一门诗意的学科,是生命的歌唱与吟哦,是生机蓬勃、充满张扬生命精灵的舞蹈,当然应当是一种美的享受。一个时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的形式美被忽略或曲解。从哲学的角度看,形式与内容不仅是相辅相成的,而且在一定意义上,具备了形式,常常相应地催促内容的诞生,这好比有了衣架就会有人放衣服,公园里有了椅子就会有人来坐,语文课堂有了生动活泼的形式,才会有生动活泼的学生主体精神的内容。
[作者单位:湖北黄冈英山长冲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