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是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是师生与文本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呢?在教学《雨点》一课时,我尝试运用多种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与雨点一起来体验池水的平静、溪流的缓慢、江水的奔腾不息、大海的波涛汹涌,从而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1. 创设情境
教学《雨点》时,我将课文以一次有趣的旅行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雨点成为一个有灵性的、会说话的、能与小朋友交流的对象,让小朋友和雨点一同旅行,在旅途中,他们一起感受旅行的快乐,一起倾听彼此的心声……
2. 感悟品味
《雨点》一文,写了雨点在池塘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跃。教学时让学生边看图边读课文,同桌相互说说最喜欢去哪个地方,为什么喜欢去这个地方。由此让学生体会到池水的平静、溪流的缓慢、江水的奔腾、大海的汹涌,在此基础上感悟“睡觉、散步、奔跑、跳跃”四个饱含意蕴的词,并适时引导学生把这种独特的旅行感受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这一过程实质是学生从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品味到内在情感的真切流露,是学生内心与文本产生共鸣的过程,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与文本对话。
3. 走进生活
教学之前,我让学生通过电脑、电视、画报、儿歌等多种途径去了解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特点,让他们在学习课文之前就对课文中的某些必须理解的内容有初步的了解,架设起文本与生活之间的桥梁。在教学《雨点》时,可以安排一个迁移练习,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想象小雨点还会落在哪里?它在这些地方又有什么样的状态,学生有了课外的生活积累,通过教师启发,生活中的许多场景很快在学生脑海中再现,并能以课文为例,说出雨点落到不同地方的不同形态或带来的变化。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动态生成是一种无法预约的精彩。
有一次上课,孩子都在津津有味地阅读《王二小的故事》,忽然,一个孩子说:“呀!窗外好像下雪了!”大家都笑了,我干瞪了他一眼。“老师,真的下雪了!”又一个孩子叫了起来。“真的下雪了!”更多声音响起,许多孩子的视线射向窗外。对他们来说,下雪是一件多么令人激动的事!在他们的想象中,雪是那样的美好,有太多美丽动人故事在雪中发生。我知道我无论怎么都唤不回他们,于是,只能任由他们聚在窗前,满足他们的好奇与惊喜。我轻轻地回到办公室拿了一本书,然后自得其乐在教室过道上深情地朗读起来:“窗外下雪了。看,像纯白的棉花,像洁白的鹅毛,像轻柔的柳絮,纷纷扬扬,铺天盖地,这些来自遥远世界的白色的精灵……”随着我的朗读,孩子的呼喊声渐渐轻了。
“老师,这篇文章的作者看到的就是这样的雪吧?您看!窗外下雪了。看,像纯白的棉花,像洁白的鹅毛,像轻柔的柳絮……”
“老师,你把它再读一遍吧!看着雪,听着这个文章感觉真好!”
“老师,我觉得雪真是一个精灵,像精灵鼠小弟那样的可爱,我们都喜欢它!”
“老师,这雪要是一直下该多好呀!我们可以打雪仗。堆雪人了!”
话语刚落,下课铃声响了,孩子们一哄而出,操场上沸腾起来,孩子们忘情地泡在雪花里,用身体的各个部位亲近着雪,有的还仰着头,甚至还伸出舌头,让雪消融在舌尖上……许多同学使劲招呼我,约我一同领略雪的世界。我微笑着,静静地走回教室,在黑板上写上今天的小作文题《雪的世界》。结果出乎我的意外,这次的小作文精彩纷呈。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东升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