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2年第3期 ID: 139640

[ 龚建新 文选 ]   

呼唤草根化的旗帜

◇ 龚建新

   最近《江苏教育研究》,搞了一个有意思专题:“语文树旗”。征稿启事中说,近年来,很多语文名师都提出了自己的教学主张,树起了“诗化语文”、“情智语文”、“本色语文”等大旗。关于此,语文界看法不一,有些人认为这些主张彰显了语文名师的教学追求和教学风格,有利于语文教育的发展,也有人认为这些主张形成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眩目景象,反而使语文面目模糊。
   “树旗”,我觉得这词用的很有意味,“旗”是干什么的,是用来召唤的,用来引领的,而不是用来标榜自己独树一帜的。那么这一面面旗后面应该响应者众,语文教学的面貌应该焕然一新(至少在这面旗所在的单位或者所在区域应该如此),可是语文还是语文,语文依然还在被人诟病着。一面面的旗、一个个的流派为什么改变不了语文的面貌呢?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树起的这些旗帜太华美、太高大,普通的语文教师只能观赏,只能自叹弗如,可望而不可即。举旗的一个个都是读的高手、写的高手、引导的高手,他们和普通的语文教师的距离是如此遥远。
   我觉得,当前的语文教育讨论或语文教育批评,存在十分明显的“精英主义”倾向。报刊杂志上能发表文章并能产生一定影响的是那些语文教育或语文学习的精英,他们是以他们的高起点、高标准俯瞰着语文教育,他们的批判或建设性的意见都带着强烈的理想主义的色彩,“诗化语文”也好、“情智语文”也好、“本色语文”也好,彰显的是树旗者个人对语文的个性化的理解,也就是“我的语文”,而不一定就是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课程的语文”。而那些默默地耕耘在语文教育园地里许许多多普普通通的语文教师,他们不仅要在贫瘠的土地上辛勤的劳作,还要承受着来自四面八方,包括同仁中精英们的指责和批评,而他们因为不是精英,不是写作高手,没有半点申述的可能,即使有些牢骚也被精英们的“话语霸权”有意或无意地压制下去了,他们无法复制那些个性化的“我的语文”,他们更需要理解和实施课程标准要求的“课程的语文”。我绝对没有否定精英们为语文教育所做的贡献之意,对他们我是充满了敬佩之情的,他们毕竟代表了语文教育的明天,代表了语文教育的希望。但是今天的现实更需要那些普普通通,语文素养并不是很高的语文教师(其中有很多恐怕不管通过什么途径也难达到阅读的专家、写作的高手的水平)在语文教育园地里继续的劳作,我们也许有千万条的理由责备他们素养不够、专业发展的动力不足,但是我们也应该明白人是有差异的,我们不可能要求所有的语文老师都能达到那些树旗者、举旗者的水平。退一步说,如果我们让那些我们觉得素养不能适应的教师退出语文教师的队伍,可以试想一下,有多少语文教师(特别是农村)可能要退出,如果这样又能让谁来给孩子们上语文课。
   在我们热衷于名师工程,包装了一面面旗子,树起了一面旗帜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想想那些“沉默的大多数”的语文教师,我们可以责备他们,批评他们,但是,我们是否想过如何有效地提高他们?他们需要什么?我们应该如何来提高他们的素养?只有提高了他们,尤其是提高了他们的课堂效益,我们才有可能实现所谓的教育公平。我们说课堂教学要要尊重差异,要面向全体学生,那么语文教师的培养难道不需要尊重差异,面前全体吗?我们能不能从他们中间树几面草根的旗帜,让他们觉得亲切、可爱、可学。杜郎口中学、东庐中学、洋思中学等学校的教学模式之所以响应者众,就是因为他们是草根的,都具有极强的操作性和清晰的教学流程,通过相对固定的教学流程和环节,将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实实在在地体现在教学的深层结构之中,而不再是一种游离在外的表面形式。虽然,这些教学模式也存在过于僵化和单一等问题,但是实践证明,这样一类教学模式容易模仿、容易学习,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成绩的提高有明显效果。
   如果说语文教师中的精英举的是一面面“大”旗的话,这些“旗”,个性色彩是如此强烈,举这样的旗对教师的学科素养乃至人格个性有很高的要求,(甚至可以说是无法复制的)再加上这些“旗”,可供参考和借鉴课例又很有限,绝大部分是教师听听激动,看看心动,回到课堂就是无法行动。在与很多基层教师的接触中,我们深深知道广大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更需要的是能够搬回课堂,可以使用的一面面“小”旗,而不是大而无当,概念化的,个人化的“大”旗。所谓“小”旗就是面对小说或者散文等等如何确定教什么,如何确定怎么教,乃至面对一篇经典课文,他们渴望语文的精英教师、领袖教师告诉他们教什么、怎么教;所谓“小”旗就是他们渴望语文的精英教师、领袖教师告诉他们语文教学的基本课型(不仅仅是理念,不仅仅是模式),也就是他们希望得到技术化的、技巧化的一面面“小”旗。
   但是,恰恰是这些工作是我们很多精英教师不屑去做的,甚至要狠狠批判的做法。如果我们能够实事求是面对我国语文教师队伍的现状,我认为做这样的工作比树起一面面旗来讲更是功德无量的事情。王荣生教授说:我国目前所迫切需要的,是确定性程度相对较高的语文教材,也就是语文课程标准所期望的“在合理安排语文课程内容基础上”的语文教科书。(《语文建设》2007年第4期)言外之意就是我国目前的教材确定性程度不高,要让全体语文老师来琢磨“合宜的教学内容”的确是在为难我们的语文老师,因此王荣生教授呼吁“在新课程的推行中,如何给教师们提供强有力的支援,切实减轻语文教师的备课负担,我们以为是新课程能否落实、能否取得预期成效的关键之一。这种支援,包括语文课程目标进一步澄清、细化,包括语文教科书切实做到‘课程内容教材化、教材内容教学化’,包括提供多样化的教材、课外读物供教师们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选用”。
   作为在一线许许多多普普通通的属于“沉默的大多数”,由于受自身素质和其他客观条件的制约,他们渴望具有操作性的有效教学基本模式,他们更渴望各种有效的具体课型设计,他们还渴望有独到见解的课文解读,甚至是一节课的目标设计,一节课的主问题,这项工作可能只有期待我们的语文“精英教师”、“领袖教师”俯下身子、潜下心来慢慢地来做。这就是像钱理群、孙绍振这样的大家被一线教师热爱、尊崇的原因,我们期待这样的教师,这可能需要去功利化的。我们也希望语文报刊杂志能关注一线教师这种期待,少发表一些空头文章。
   我们期待有更多的能够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的语文名师。语文是如此,其他学科恐怕也是如此!整个的教育事业更是如此,因为教育事业是不能被包装的,真正的教育家也不是包装起来的,过度的包装可能反而是教育的敌人。
  
   龚建新,教师,现居江苏如东。

呼唤草根化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