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316

[ 宋桂奇 文选 ]   

《廉颇蔺相如列传》断句例析

◇ 宋桂奇

  苏教版必修三《语文》(2006年12月第3版)和选修教材《〈史记〉选读》(2006年8月第2版)中,都节选了传统名篇《廉颇蔺相如列传》,但二者在断句方面却多有“打架”之处。兹不揣浅陋,全录相关例句并略作辨析于下,以期有益于广大读者。
  ① A.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B.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A为必修、B为选修,下同)
  王伯祥《史记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1版)标点同B,笔者也赞同此说。
  如按A种断句,则“为”必是动词,如此,“廉颇为赵将”似只能解作“廉颇担任赵国的大将”(《教学参考书》译文),这便给人以一种“‘将’乃职官”之感,而事实上,当时的“将(将领/统帅)”均为战前临时性的任命,并非一种固定职官——这有“蔺相如将而攻齐”“王乃令赵奢将”“赵使廉颇将攻秦”“赵乃以李牧为将而攻燕”(均出自《廉蔺列传》,课本未选)等多例为证。若按B种断句,则固定了“廉颇乃此次‘伐齐’之将”之语义,便不会让人产生歧解,无疑更为可取;如此,该句即可理解为“廉颇作为赵国的将领攻打齐国”——“为”是介词“作为”之义。
  顺及:廉颇之所以“拜为上卿”,显然是因为他“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故“拜为上卿”前似应加逗号——必修三《教学参考书》译文也是改课文句号为逗号。
  ② A.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B.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
  王伯祥《史记选》标点同A,笔者赞同B种断句。
  由原文可知,“相如止臣”的话语中,“君何以知燕王?”只能算作一个开场白,下文“夫赵强而燕弱……则幸得脱矣”一段才是“止臣”的关键语;故而,“止臣”与“曰”之间用逗号断开,似更合文意、更便于读者阅读。又,后文“负荆请罪”中,在相如舍人提出“请辞去”之时,必修本亦如选修本断句为“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此例同前引例句完全相同,但“曰”前却加了逗号,故录之以为旁证。
  顺及:“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一语为背景介绍,笔者倾向于其后用句号,以使文意更为清晰。
  ③ A.对曰:“……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B.对曰:“……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
  《史记选》断句同A,笔者赞同此说。
  用于“说;说道”(《汉语大词典》)之义的“曰”后加冒号,已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故而,A种断句似更利于教学。又,“愿结友”之语仅三字,如将其理解为握手时所说,显然切合情境;故而,“曰”前自不必用逗号断开。
  ④ A.相如……谓秦王曰:“……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B.相如……谓秦王曰:“……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史记选》断句同A,笔者亦赞同此说。理由同③,不赘。
  ⑤ A.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B.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史记选》标点同A,笔者却赞同B说。
  此语是蔺相如在“怒发上冲冠”之时对秦王所说一段话中的一句。众所周知,人在发怒之时,语速便较平时为快;故此,B种断句自然更合当时情境。问题的关键还在于:“以一璧之故”只是个介宾短语,在句中充当“逆”的状语;若将其与“逆”断开,亦与语法不合。
  ⑥ A.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B.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
  《史记选》标点同B,笔者却赞同A说。
  先说句中“以为”。楚永安《文言复式虚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5月第1版)中对“以……为……(以为)”有颇为详尽的解说:“这是个表示意谓、处置等意义的格式。一般用作句子的谓语。因为‘以’字的词性和意义不同,这种格式的主要用法可以分为四种,而其中又有‘以……为……’分用式和‘以为’合用式的不同。”其中第一种用法又有三种情形:①“‘以’是表示‘以为’意义的动词,与‘为’字相配合,组成兼语式的意动词,表示对人或事的看法或判断,相当于‘认为……是……’、‘把……当做……’。(例略)”②“有时候‘以’后面的成分(兼语)承上省略,这样,‘以……为……’分用式就紧缩为‘以为’合用式。例如:冥冥而行者,而寝石以为伏虎也,见植林以为后人也,冥冥蔽其明也。(《荀子·解蔽》)——在昏暗中行走的人,看到横卧的石头认为它是趴着的老虎,看到竖立的树林认为它是站着的人,这时因为昏暗蒙蔽了他的视力。(余例略)”③“另外,‘以为’本身就是个动词,等于‘认为’,而没有省略。(例略)”——明确了“以为”的相关用法后,我们自不难认定:A中“以为”属第②种情形,应释作“认为……是……”;B中“以为”属第③种情形,意即“认为”。如按B种断句,则“以为”的宾语便是“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赵王这种泛指“贤大夫”的“认为”,显然与其前后“相如”之特指联系不甚紧密;与此相反,如按A种断句,则语意通畅、联系紧密——“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认为他是个贤大夫)”,赵王如此“认为”的理由是相如“使不辱于诸侯”,故而“拜相如为上大夫”。
  顺及:笔者虽赞同A种断句,却并不认同A中标点。毛远明《训诂学新编》(巴蜀书社2002年8月第1版)“标点断句的常见错误”一节中,有“不用破折号,文意不畅”之说;笔者以为,例句若改“使……”前逗号为破折号,则语意关系更为清晰,请看:“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将“使不辱于诸侯”作为“赵王以为贤大夫”之语的解说,再共同成为“拜相如为上大夫”的原因,是不是更为恰当?
  ⑦A.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B.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
  《史记选》标点同B,笔者亦赞同此说。
  “好会”一词,习见于古代外交辞令,《汉语大词典》释其为:“指诸侯间友好的会盟。”其用例如“乃使使者告鲁为好会,会于夹谷”(《史记·孔子世家》)“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同上)“晋楚之君相与为好会于宛丘之上”(汉刘向《说苑·奉使》)。由此可见,不仅“好会” 是一专有名词,甚至“为好会”这一动宾短语也相当固定;如此,又怎能将其拆解呢?
  ⑧A.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B.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史记选》标点同B,笔者却赞同A说。
  此语是相如舍人劝谏相如时所说一段话中的两句。因为是下对上的劝谏,语速想必不会太快,故而,A种断句似更切合当时情境。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廉君宣恶言”和“君畏匿之”,均是主谓宾齐全的短句,而“而”在连接两个分句时,其前用逗号隔开更是常见;又,从语意关系上看,“君畏匿之”与“恐惧殊甚”之间的联系显然更为紧密,亦即“君畏匿之,恐惧殊甚”均与“廉颇宣恶言”构成转折关系,也就是说,如果“而”前不用逗号隔开,便会造成语意关系(复句层次)的混乱。
  顺及:“且庸人尚羞之……”之“且”,并非表示更进一层的连词,而是句首语气词,表示发议论、与“夫”相类;“且”的这个义项,《汉语大词典》《古书虚词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11月第2版)等多种辞书中均予以收录,可参看。既然“且”前是陈述事实,“且”后为发表议论,二者用句号断开,显然较逗号更为恰当。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戚墅堰实验中学]

《廉颇蔺相如列传》断句例析
目录

  •  / 叶传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