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朵璀璨的奇葩。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古诗凝练,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还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有益于培养他们的人文和诗学素养。充分重视古诗教学,探索古诗教学的新思路,引导学生走进经典,让学生在古诗苑中有灵性的成长是语文老师责无旁贷的事情。
传统的古诗教学中,“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悟情感,齐背诵。”似乎已成为古诗教学的固定套路。习惯于古诗教学模式的教师们在备课时自觉轻松,不假思索地套用这三步曲,娴熟用之。本来意蕴悠远、营养丰富的古诗大餐被我们翻译成一碟索然无味的小菜。古诗教学最终被简化成会背诵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师置古诗词文学营养和民族情结于不顾,把学生当作接受的容器灌之。因此多年来,学生对古诗教学,对古诗词缺乏热爱的情感,课下没有注重古诗词的拓展、延伸,缺乏对古诗词语言文字的个性化理解,缺乏与诗人、诗情的激情共鸣,学生们似乎只是盛水的容器,苦苦地背诵。新教材中虽编入了许多令人叫绝、千古传诵的经典诗词,然而在学生眼中却如过眼云烟。因为他们没有从古诗教学中体悟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没有从教师那里感受到民族文字的美妙,没有情感,何谈滋养?优秀文化遗产又如何继承和发展?吟诵古诗,汲取中华民族古诗苑中优秀文化的精华,必须探索出一条新路来。
一、 创设情景,走进古典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让学生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这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因此就要靠语文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古诗课堂教学丰富起来。好的古诗课堂教学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是生命的演绎、个性的张扬,令学生回味无穷、余音绕梁。教学中我们可以按诗歌的内容、主题来确定各种不同的情感基调,运用多媒体设计不同的界面以适应不同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中国古文化的魅力。如《登鹳雀楼》一诗,以淡化的鹳雀楼为底图,诗句设置为黑色或深咖啡色的隶书字体,配以雄浑的古琴乐曲,营造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豪放、旷达、磅礴的气势,对理解诗意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而教学杜甫的《绝句》时,为体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美好景致,则可以色彩明丽的春景图为背景,配以轻快活泼的音乐,将学生带入生机勃勃的春境。值得一提的是,对不同的古诗,选用不同字体,能够有助于表现不同的意境美:如黑体的方正沉稳,隶书的凝重端庄,草书的狂放不羁,行楷的活泼灵动,魏碑的古朴淳厚……营造出或悠远绵长的意境(如《山行》《枫桥夜泊》),或悲凉凄惨的情境(如《蚕妇》《陶者》),或愤懑激昂的氛围(如《杂诗》《示儿》)……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目视其文、耳听其声、心悟其情,古诗的学习自然成了一种美的享受。学生就能走近文字背后的诗人,激起对诗人和民族文化的敬仰之情。
教师只有通过创设情景才能使学生跨越时空,走进古典文化的背景,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感受古典文化的美丽,陶冶情操。
二、 以情激情,架设桥梁
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悠远,或咏物寄情,或抒情启思,首首脍炙人口、境界高远、蕴涵哲理、令人叫绝的诗歌背后,都隐含着诗人彼时彼地的心情。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大多是抒情诗,有的寓情于景,有的情景交融,有的直抒胸臆。教学中可以合理运用多媒体,以生动的形象、深邃的意境、声情并茂的范读拨动学生的童心、童趣、个性、爱好,引导他们深刻体验诗人的情怀,引起情感的共鸣。
《锄禾》一诗是小学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农田耕作的生活体验,平时吃饭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因此,让学生体验农民耕作的辛劳,从而教育他们珍惜劳动果实,是本诗教学的难点。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给学生播放了这样一段录像:农民伯伯起早摸黑地播种、插秧,顶着烈日挥汗如雨地除草、松土、施肥……最后画面定格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上,无需过多解释,学生便深深地体会到米饭来之不易以及诗人对农民的怜悯,激发起学生对劳动者的同情与热爱之情。然后又播放几个生活小镜头:一个学生将吃不完的馒头随手扔到河里;一个学生将一大碗白米饭倒进垃圾箱;几名学生在麦田里玩,踩坏了麦苗……看了这几个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小镜头,有的学生低下头露出羞愧之色,有的学生露出愤怒的神色。看了这些情景,我们对这些小朋友说什么呢?“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对学生最深刻的教育。
教师还要能用自己的激情去激荡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如《每逢佳节倍思亲》是思乡、思亲的主题曲;《赠汪伦》是挚友篇;《登鹳雀楼》则既抒发志向又蕴涵哲理。这一首首诗作饱含诗人的深情,教师只有以情激情、找准情感基点,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内驱运动中学习语言,获取情感与人文精神的养料,丰富他们的感情世界,开启艺术想象力,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文素养。
三、 诵读品悟,尊重个性
一首古诗,诗人在创作时,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人,读它会有不同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是不对的,也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由于每个阅读者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因而每个阅读者对同一首古诗就有不同的看法、体会,这就表明,阅读是反映学生个性心理的行为。有位哲人说,正是儿童承袭了人类最初的诗性性格,他们的智慧既指向眼睛看到的地方,也指向心灵看到的地方。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程标准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要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维的启迪。
四、 立足诗词,培养素养
我们培养的学生不是无情物而是有情人,他们应有健康的人格、丰富的情感和艺术想象力,而非麻木冷漠之徒。他们不一定像林黛玉那样望月伤感、见花落泪,但应该是一个内涵厚重、情感丰富的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培养语感强调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
由于古诗短小精悍,教师应充分利用小学这一孩子记忆力的黄金时段,加以引导,激活兴趣,加强积累。如鼓励学生主动背诵,开展“每日一诗”活动;偶有学生用上一、两句诗词,应大加褒扬;采用讲诗词故事,诵诗接龙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背诗的积极性,开展诵诗擂台赛,评选背诗小能手。将古诗词的教学作为校本课程来开发,以诗文诵读为学校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品位。在这一系列活动中,不仅训练学生记忆力,还积累了众多的佳句、绝唱,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使学生感受到与他们心魄相系的古诗文的独特美感,让诵读古诗成为他们成长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
五、 广闻博览,积淀底蕴
“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拓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诗,教师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古诗词距离学生遥远,有很多诗词都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就要靠师生共同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诗前要阅读、收集大量与本诗有关的资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基础才能渐渐地深厚起来。
另外,在学完一首古诗后,可以举一反三进行相关链接,如学完李白的《静夜思》和孟郊的《游子吟》,让学生收集其他思乡、思亲的诗;学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让学生收集其他的爱国忧民的诗作。杜甫的其他诗作和与杜甫同时代的诗人还有哪些?以便进行拓展阅读,打开课外阅读的新视窗,当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的教学,提高学生的素养。让他们感受到在古典文学中,自己所知仅是沧海一粟,从而激起他们更强烈的学习欲望。
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古诗文课堂教学,让学生经历生命的快乐。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走进诗词歌赋的王国,体验和挥洒才情,享受愉悦与幸福,师生共同演绎情智共生的大课堂,这才是最令人欢欣鼓舞的成功的古诗教学。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