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249

  

《墙》教学实录及评点

◇ 彭太保 齐学红

  执教:彭太保 点评:齐学红
  
  时间:2007年2月22日
  地点:溧水县第三高级中学
  学生:溧水县第三高级中学高二(4)班
  背景:溧水县教育局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联合举办了溧水县首届名教师高级研修班。本节课是学员彭太保所上的一节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高中课外自读课——李元胜的《墙》。
  【实录】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外自读课文《墙》。(板题:墙)对于墙,大家并不陌生吧,老师有一个想法,就是我们先不急着读课文,请同学们考虑一下,如果让你来写这个作文题目,你打算怎样写呢?
  生:我觉得现在世界上有很多奇特的墙,比如说国界线,州界线。它们把地球分成了一块块碎片,我觉得这些墙固然有好处,有了国界线,两个国家间的一些地域性质矛盾就可以化解。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我们常听到有人说我是某国某国人,与你不同,我认为这样容易产生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国家民族间的冲突,如巴以冲突等,所以我准备就“墙的阻隔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谈点个人看法。
  生:我准备写人与人之间的墙,比如上代和下代之间的代沟,朋友之间的隔膜等。
  生:几堵墙构成了一个家,能为我们遮风挡雨,有一种安全感、温馨感,所以我打算以此为主线写篇记叙文。
  师:刚才同学们谈得很好。带着我们的设想再认真去读一读被誉为“重庆大学新时期第一位校园诗人”的李元胜的“墙”?
  (学生自由读文两遍,读完后——)
  师: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学习结果。
  生: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主要对五种墙抒发感慨:第一种记忆中最美好的墙——绿墙;第二种是古板的砖墙;第三种是古城墙;第四种是城市中的墙;还有一种是人与人之间的心墙。
  生:我觉得她讲的这五种墙可以归纳为两种:一种是有形的墙,一种是无形的墙。也就是说作者从有形的墙写到无形的墙。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呢?
  生:文中的绿色刺篱笆、砖墙、古城墙、城市中的墙都是有形的墙,看不见的心墙是无形的墙。
  师:关于这样一个分类,请问你的依据是什么呢?
  生:第七段。
  师:为什么?
  生:这是一个过渡段。
  师:过渡句(段)是非常重要的。找到第七段,请你朗读一下你所认为的过渡句(段)。
  生(读):“所以,形形色色的看得见的墙,只不过说明,在我们的心中,同样存在着形形色色的看不见的墙。”
  师:很好,请坐。这样一个过渡句把文章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形形色色的看得见的墙,刚刚这位同学把它概括为有形的墙。“有形”这两个字在文中找不到,是她自己加以改造的。当文中能直接找到反映这个信息的关键词时,需要我们进行筛选;如果没有,就需要运用概括的方式了。在这里与“有形”相对的是——
  生(纷纷说)“无形”。(师板书:有形的墙无形的墙)
  师:还有哪位同学有不同的看法?
  生:我认为作者借这些墙抒发了不同的情感、态度。
  师:你能具体说说吗?
  生:第二段中“这座充满诗意的墙对我有无穷的诱惑”,表明作者对绿墙的喜爱;作者用“古板的”形容砖墙,表现他的不满;第四段古城墙“虽然不可能像上述的绿墙那样浪漫,还是让我心向往之”。还有城市中的墙“如果一个城市的全部墙加在一起统计一下,它们占用的地皮,消耗的材料和花费的劳动,都肯定各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这表现作者对城市中的墙的否定。另外,作者讲到了有的墙需要建立,有的墙需要拆除。
  师:刚刚这位同学讲得很好,他认为文中写到了各种各样的墙,作者对每一种墙的情感、态度不一样。现在我们就从文中找一找可以表明作者情感、态度的词或者句子。首先,对“绿色刺篱笆”,作者是“喜爱”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你还有没有别的看法?请大家品读。
  生:“绿色刺篱笆”是“我”记忆中的墙,对“我”有无穷的诱惑。
  师:在哪一段找到的?
  生:第二段。
  师:我们一起来找找看有哪些关键词?
  生(齐声):“充满诗意”,“有无穷的诱惑”。
  师:这些话能证明作者的感情是“喜爱”的。还有没有其他词句?
  生:第一段“记忆中最美好的墙”。“绿色刺篱笆”是作者记忆中的,说明这是他儿时的一个美丽的场景,现在仍然能回想起来。从这个角度来说,可以看出感情是“喜爱”的。
  师:还有吗?
  生:我认为第二段景物描写也可以看出作者对“绿色刺篱笆”的喜爱。
  师:那就请你来为大家朗读一下。我们一边听,一边来体会。在朗读时要注意:第一要读准字音,第二要读清句读,第三要读出感情。既然你认为这段景物描写表现了作者的感情,那么就按照你的理解把感情读出来。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哪位同学愿意对她的朗读进行一下评点?从朗诵的三个要求来看,有哪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的?
  生(自我评价):我觉得自己刚才太紧张了,有些句子的感情读得不够到位,比如“白头翁往往在墙顶的树梢上作稳重的绅士状”应该读得慢一点。而且有的句子读破了。
  师:那我们再给你一次机会,请你把刚刚觉得读得不够好的地方再读一遍。
  (生再次感情地朗读,集体鼓掌)
  师:她刚读的这段写出了一个鸟类的“天堂”。但提请大家注意一下最后关于麻雀的描写一句,这些用语如“气急败坏”“抱怨”“吵闹”等是如何体现出作者的喜爱呢?我倒觉得这些词表现出来的感情是有些生气的。
  生:作者在第一段里表示这是“记忆中最美好的墙”,说明是作者小时候的事,现在用“气急败坏”等词来反衬他童年时那些美好的场景。
  生:其实文中的麻雀看似是“气急败坏”“很不情愿”的,实质上却是“争先恐后地钻进来”,说明麻雀对“绿色刺篱笆”也是依恋的。现在要把它们赶走,它们当然不高兴了,所以是“气急败坏”的。
  师:有道理,这用了什么手法?
  生:拟人、衬托。
  师:用被赶走的麻雀,那种气急败坏的样子来衬托此地值得留恋。还有一种修辞手法是什么?
  生:比喻。如“稳重的绅士状”“旅行团”等。
  师:很好。用这样一些修辞来写出自己记忆中的儿时用灌木围成的这样一个美好的天地。由此引出第三段“虽然它是墙,其实只是象征性的”。 这叫做挡而不隔。农村的小孩可以钻进来割草,“我们”可以钻出去钓鱼。因此作者对儿时的“绿色刺篱笆”是一种什么感情?
  生(齐声):怀念、留恋。
  师:(师板书:怀念)也正因为这样,所以自然引出对古板砖墙的评价“再也无研究的价值”,如何理解?
  生:因为这段砖墙再没有以前的诗意,也没有以前的乐趣,而是把自己和外界隔绝了,外面的孩子再也不能钻进来割草,我们也不能钻出去钓鱼,那些自由、快乐随着砖墙修筑好都消失了。
  (生集体鼓掌)
  师:看来她的理解正合大家之意啊,“于我心有戚戚焉”。这样一个美好的刺篱笆变成了古板的砖墙,一个美好的天地无形中消失了。那我们用一个什么词来评价它?
  生:惋惜。
  师:这个词程度够吗?文中说这是一段古板的冰冷的石头墙。你认为呢?
  生:厌恶、失望。
  师:这段墙令作者很伤心,也很失望。那我们就用“失望”来形容吧(板书:失望)。好,再往下看,对古城墙,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
  生(齐声):心向往之。
  师:我们就取用其中的两个字“向往”(板书:向往)。现在大家考虑一下这个问题:对同样是砖墙的古城墙作者为什么却是“向往”呢?原文中有哪些句子可以解释呢?
  生(朗读):“各个城市的人都会有一部关于自己祖先的活生生石头砌成的古书可读。”
  师:哦,原来一段城墙就是一部古书。那么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现在要保护南京的明城墙?
  生:因为它是历史的象征,可以引起我们后人对历史的很多思索,可以看到一种文明的传承。
  师:那么除了这个理由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大家想一想文中提到城墙有哪些作用?
  生(齐声):退敌、防御。
  师:所以作者对古城墙是羡慕的。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是随着墙的功能、作用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的。接着来看城市中的墙,刚刚有同学说作者是持否定的态度,那否定了什么呢? 大家把第五段来齐读一下,边读要边思考。
  (生集体朗读)
  师:我们先来反思一下,前面说到的墙的功能除了退敌以外,还可以提供生活上的安全保障。那么对中国城市的墙来说,这是不是全部作用?
  生(齐声):不是。
  师:为什么不是全部?
  生:他认为墙是不必要存在的。原文里引用了英国农人的话:好篱笆出好邻居。
  师:你好像有一种朦胧的感觉了,但还不能完整、准确地表述出来,请坐下来再思考一下。
  生:文中引用英国农人的话:好篱笆出好邻居,英国绅士则互相告诫说:保持距离。这体现出了城市中的墙加剧了人之间的隔膜。
  师:隔膜?那作者对它的态度应该是否定的。我现在的问题是有没有肯定的方面?
  生(朗读):“出于实用的目的,浪漫的墙和沉重的墙都不复存在,还是出于实用的目的,各式各样的墙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
  师:请看这句话中“出于实用的目的”一语,如果真的一点用也没有,那么中国有没有必要花费那么多的人力、财力?至少墙能够给我们遮风挡雨,提供安全保障。但是在作者眼中,肯定和否定,二者谁大谁小呢?
  生:否定大于肯定。因为作者说:“这又是城市人为了互相防范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师:很好,从这句话中可见城市中的墙的更主要功能是防范,而这种防范必然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膜。那作者认为这样值得吗?
  生:不值得。作者引用了英国的一个农人和一个绅士的话。他们一个代表农村,一个代表城市。农人的篱笆是阻而不隔的,可以自由往来的,用他的话来说是对中国城市中的墙的一种否定。而从绅士的角度来说,适当的距离又是必要的。所以我们认为,作者对中国城市中的墙的态度是:否定大于肯定。
  师:对,不是全面的否定,毕竟还有实用的一面。那我们来概括一下,对城市中的墙,作者的态度是——
  生:遗憾的。
  师:(板书:遗憾)下面来看无形的墙。刚刚同学说了主要在第八段。这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之墙。你怎么看待这一类的墙呢?
  生(相互议论后):可以从文章最后一段 “但这不是绝对的”的这句话中看出,因为前文说对隔膜之墙,我们要拆除,但有些墙我们不能拆,作者以女性之墙就应该建立为例。
  师:何以见得?
  生:因为它能维护女性的尊严和骄傲。
  师:其实何止女性,所有的人都要维护人格和自尊,不能丧失尊严。作者在此仅以一例发表感慨,现在请同学们作些补充,联系我们的生活,你认为有哪些墙必须存在或建立?
  生:对我们学生而言,校规校纪就是一堵无形的墙,我们应该遵守,不能违规。
  生:对于行人而言,交通规则就是一堵无形的墙,如果不遵守,那么就乱套。
  生:我们做人也应如此,做人要有一条道德底线,要守住我们的精神家园。
  师:大家说得很好。在当今社会中,赚钱是正当的,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正像哲学家冯友兰所说的人生四境,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处于“功利境界”,但要把自己的致富建立在不损人利己的基础上。其实正如大家所说大到法令、制度,小到校规、校纪也都类似于女性之墙,像这样一些墙是需要我们建立、遵守的。
  我们将文中所写的墙分为两大类,你认为作者对它们的态度是如何的?
  生:作者认为有的墙是需要拆除的,有的墙是需要建立的。
  师:那么哪些墙是需要拆除的,哪些是需要建立的?
  生:要建的有:绿色刺篱笆、古城墙、女性之墙;要拆的有:古板的砖墙、城市中的墙、隔膜之墙。
  生:城市中的墙有的还是要建的。
  师:作者对城市中的墙的态度是遗憾大于实用,出于实用的目的,还有一部分墙是要建立的。(师板书:拆除建立 , 然后顺着学生的回答用线段连接,具体见文末板书设计)
  现在请大家再通读一下全文,还有哪些地方不懂的,可以提出来。
  生:第八段写道:“我们不仅在冷冷的通告,近似公式的礼貌,甚至在握手的瞬间,在一闪即过的眼神中,都体会到这些墙的高度和厚度。”怎么理解这句话?
  生:“冷冷的”这个词体现了一种冷漠、漠视;而“近似公式的礼貌”则表明这不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问候,有种僵化的、表面的意味。在看似友好的握手中,也许两人都各怀鬼胎;我们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神会泄露人内心真实的想法。比如家中来了客人,出于礼貌,招待的非常热情,但说不定心里却很厌烦。“高度”说明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很深,很难沟通;“厚度”则表明这种隔膜不是轻易就能消除的。
  师:这位同学的回答,大家认同吗?(见学生点头)好,这个问题解决了,下面还有哪些不理解的?
  生问:第六段的这句话“我们都愿意别人的墙换成一排令人清新的树,而又担心自己的墙不够高大”是何意?
  生答:希望别人的墙换成一排清新的树,表明我们都想去了解别人,把墙换成阻而不隔的树,更容易看透别人的内心;而“担心自己的墙不够高大”,是担心自己被别人看透,所以想建筑高墙来保护自己。
  师:你认为这里表现了这样一种心理:要别人不设防,好让我能看穿;但自己一定要设防,防止被别人窥伺。很好,还有没有其他理解?
  生:把墙换成一排清新的树,是表明很想与人亲近,渴望与人的心灵沟通;但又“担心自己的墙不够高大”,是不信任别人,有一种隔阂的表现。
  师:注意上一段对城市中墙的一个定位是出于相互的防范。联系到这里来理解,把墙换成树,是希望别人主动与自己沟通,不设防;而自己有没有向别人敞开心胸?(生:没有。)希望别人不设墙,自己却设墙。第六段的过渡作用也正体现在这里。
  生:第七段“所以,有形形色色的看得见的墙,只不过说明,在我们的心中,同样存在着形形色色的看不见的墙”,说明看得见的墙其实是看不见的墙的投影,是人内心向外的表现。
  师:这告诉了我们无形的墙投影到外在就变成了有形的墙。比如把自家的院墙建得高高的,是想要防范别人。反过来想,通过有形的墙又可以折射出无形的墙。或者我们可以这么说,无形的墙外化为有形的墙,而有形的墙内应为无形的墙。这是一种双向的融合的关系。
  师:现在我们综观全文来看,文中写了四种有形的墙,对它们的态度分别是有的要拆除,有的要建立。由此引出隐藏在我们内心的心墙,同样也是有拆有建的。是借形象具体来写抽象,这样的散文写法叫——
  生:缘物而抒情。
  师:好,下面大家再看一组图片——(媒体播放巴以隔离墙的流血冲突、柏林墙的壁垒森严、柏林墙倒塌后人们的欢呼、信任等)。
  (看完后,师布置作业)课后有一个问题留给大家:在你的心中有哪些形形色色的墙?你又是如何来看待这些墙的?请以“心墙”为话题,写一篇八百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
  好,现在下课。
  生:老师再见!
  [专家评点]刚才彭老师为我们开设了一节成功的课例,我非常欣喜地感受到新课程的思想和理念紧密贯穿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彭老师执教了当代著名诗人李元胜所写的一篇散文。这是一篇课外自读课文,手头无任何可参考的资料或解说性文字,选文的意图是更大空间地给学生以阅读的自由,同时也能更好地培养和检验学生的阅读能力。这节课之所以非常成功,首先体现在教师对文本的钻研深刻,理解透彻,教师本人基本功扎实,这一点希望我们的老师们对教材要多阅读、多钻研。尤其现在面对的是新教材,因此我很佩服彭老师敢于选一篇自己手中无任何可资借鉴的教参之类的文章上课。其次体现在教学的巧妙设计中,教师一开场就闪出一大亮点,即运用猜想阅读法,先让学生不看文章内容,仅看题目,谈谈如果你来写这篇文章该怎样写呢。这种看题猜文——读文验证——比较异同的阅读举措,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了探究欲望,同时也为后面的阅读讨论作好充分准备。另外彭老师善于捕捉、创设教学契机,我们知道教学中寻找到最佳教学切入点非常重要,应该说这节课中教师的提问很巧妙,既遵从学生的阅读思路,又把握住文本的文脉,听来是那么得精当,又非常贴切。最后课程的成功还充分体现在对“学”与“教”关系的正确处理上。下面我着重谈谈这一点: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学校教育中如何摆正学与教的关系,如何将学习品质的提升具体落实在日常教学实践中,通过实实在在的教学而不是热热闹闹的口号宣传,来实现真正的教学转变,学习提升和学生发展就成为问题解决的现实瓶颈。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样而且必然要求和引起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的方式和教的方式共同构成教学的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怎样形成一种兼具必要性和可能性,教与学两相契合、相互促进的教学活动方式,也许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中所面临的真正具体的难题。作为师生之间特殊的交往,教学对于双方来说是共同的创造物,也是各自成长与进步的平台。如果忽视了教学对于学生的意义,那么自主探究可能就变成了盲目放任,合作参与就要异变为嬉戏热闹了。教学如果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忽视了对学生学习的指导,或者是没有达成协调互动的教与学,都不是学校教育意义上或教学论意义上的教学。新的课程改革所期待于教学的,肯定是发生在教学真正互动之上的学生学习品质的提升和方式转变,以及师生的主动、和谐发展。
  [执教者单位:南京溧水县第三高级中学]
  [点评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

《墙》教学实录及评点
目录

  •  / 叶传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