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264

[ 王建华 文选 ]   

浅谈扎实而有效的朗读指导

◇ 王建华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不应以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尤其朗读,是眼、耳、口、脑同时参与的一种较为复杂的认知活动,我们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朗读,还要重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但是,在许多课堂教学中,学生朗读过于简单,缺乏整体性;过于注重技巧,缺乏厚重性。如何指导朗读?笔者结合一些实例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 朗读有明确要求
  
  新课标要求:朗读要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三者既一以贯之、密不可分,又在不同阶段有所侧重、循序渐进。由此可见,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应遵循学生的阅读规律,合理地提出朗读要求,由浅入深,逐步提高。请看特级教师薛法根《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教学片段:
  师:自由读课文一到四小节,要把它读好了。好的标准是把汤姆钓鱼的情景读出来,让人一听就知道汤姆在钓鱼。(指名一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他读得正确流利。看一下,汤姆和爸爸在什么时候钓鱼?(生:在晚上)我们中国人喜欢在什么时候钓鱼?(生:在早上)
  师:外国人喜欢钓鱼,却是在晚上,这叫浪漫。要把夜幕初垂,明月东升,汤姆和爸爸泛舟湖上的那种浪漫的情调读出来。你再来读一次,提醒你一下,“明月”、“慢慢”这两个词特别注意一下。(生在老师指导下读得很有感情,大有进步。)
  师:你读的时候心里一定有涟漪,才会读得这么好。心里有涟漪看不见,那叫情感的涟漪。谁还能有涟漪地往下读?(生读第三小节)你读着读着,我心里也有涟漪了。
  明确的朗读要求,机智幽默的导语,将学生的朗读引向深入。在老师的调动下,学生个个“小手高举,小脸通红,小眼放光,小嘴常开”。
  
  二、 朗读要注重示范
  
  示范朗读是朗读指导的一个法宝。范读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朗读,更能使学生真切感受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也是对学生进行听的训练的重要方法。
  请看特级教师于永正《再见了,亲人》教学片段:
  师:(一生读完“抢救伤员”这件事时插话)这件事很感人,感情不容易表达,听于老师读一下。(教师范读)
  师:大家注意了没有?“当您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这句话中间有个逗号,可老师为什么停了那么长时间?
  生:房子炸平了,小孙孙炸死了,心里很悲伤,所以……
  师:志愿军说到这里心里很难过。说——
  生:说不下去了,所以说到这里停了较长时间。
  师:对了,理解了,感情体会出来了,才能读好,——请大家把“抢救志愿军伤员”这件事读一读。(学生自由读)
  于老师范读指导,使学生与教师、作者与文中人物构成联系,让学生体会读中停顿所包含的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于老师的指导很朴实,没有花样。但是读的感情、读的思维向着纵深发展。
  
  三、 朗读应正确停顿
  
  朗读中正确的停顿表明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有深层把握和领会。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长相思》朗读指导环环入扣。
  师:好,谁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有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学生朗读)
  师:读得字正腔圆,真好。“风一更”这个“更”字是个多音字。“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他都念准了。来!我们一起读一读。
  师:真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中间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开始。(学生朗读)
  师: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
  生:她在“身向榆关”的后面停顿了。
  师:你还有没有注意到她在读“夜升千帐灯”的时候哪个地方又停顿了一下?
  生:她在“夜升”后面停顿了一下。
  师:真好,你们都听出来了吗?对!这叫读得有板有眼。我们读这两句词“身向榆关那畔行,夜升千帐灯”。(学生齐读)
  王老师的引导朴实、适时,一次次的点拨、提醒,教给了学生朗读的方法,学生也在王老师的引领下明白了什么才是“有板有眼”的朗读。
  
  四、 朗读出自己的韵味
  
  在学生未真正进入文本,未真切体悟课文情感之前,很难把书读好,因为语音的适切变化是和情感变化相一致的。有感情(真实的、自然的感情)地朗读课文,本质上是通过语音的艺术变化来演绎情感的变化。而感情是在体验中、感染中、共鸣中自然生发的,不是靠外在的命令产生的。请欣赏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秋天的怀念》教学片段:
  师:既然你说他“可以读得更好”,说明还有余地呀。(众笑)你还有什么别的见解?
  生3:我也觉得你读得有感情,但是你有的地方并没有把他的脾气的暴怒无常读出来,像“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突然把前面的玻璃砸碎。”他就是——(很平淡的语气读),没有读出动作的暴怒。这就是一点不好的地方(该生“暴怒”地读了起来,众鼓掌)。
  师:怎么样?人家对你的评价,你怎么看?
  生1:我觉得你说得很正确。谢谢!
  师:你对他的态度满意吗?
  生3:满意。
  师:给他们掌声!(学生鼓掌。)鼓掌的原因,他们能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是难能可贵的!尤其是同学们对课文中出现的儿话音较多的两句读得很准。我们再读读。
  师:你们刚才给我的启发怎么那么大呀!一下子让我觉得,平常说的这个“有感情”,怎么这么模糊!他有感情地读,就是这样,可是在那位同学的朗读中就是那样。
  生:有人声音细,有人声音粗,有人性格深沉,有人性格外向。由于理解的角度不同,自然读出的味儿也就不同。
  师:是啊,读书是个人的,我们在尊重别人的朗读的同时,我们也有自己的滋味,我们不再评价别人,你读得“真有感情”啊。这真有感情,而应该说读得有特点,读得有个性,读得有自己的味道。
  “读出感情”是语文课堂经常听到的,可什么才是“有感情”,确实是一个模糊概念。读一段文字,根据自己的理解,带这种感情可以,带那种感情也可以。“由于理解的角度不同,自然读出的味儿也就不同。”既要尊重别人,又要读出个性理解。窦老师生动形象地演绎了“个性化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出自己的韵味,这才是真正的“读出韵味”了。
  叶圣陶先生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这便是语文课朗读所应追求的境界。因此,我们要在朗读指导上力求扎实而有效,使语文学习变得更加生气勃勃,愈发灵性跳动。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五汛实验小学]

浅谈扎实而有效的朗读指导
目录

  •  / 叶传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