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279

[ 沐冬萍 文选 ]   

重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逆境教育思想

◇ 沐冬萍

  所谓逆境教育,就是失败教育或挫折教育,是针对人们在意志的支配下,克服和排除个体目的实施过程中受到干扰、破坏、损害、阻碍而进行的教育。当代“独生子女”,尚不具有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和适应能力,是逆境教育必须得到重视的决定性因素,因此逆境教育必须从小学生抓起。
  
  一、 逆境教育思想在意志培养上的体现
  
  意志是人的心理机能,坚强的意志是在有明确认识的前提下形成的。有了明确的认识,才有正确的态度、鲜明的观点和坚强的意志。逆境教育就是教育学生凡事有明确的目标,并表现出主动性和自制力,向预定的目标迈进而不为其他因素所干扰。在艰苦的条件下形成坚强的意志,要求学生在正确的认识促动下,战胜困难,克服挫折,排除险阻,取得成功。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五册有一篇课文题目叫《第八次》,写的是布鲁斯王子在连续七次失败后第八次组织反抗时终于取得了胜利。他之所以能够坚持到第八次,是受到蜘蛛织网的启示。蜘蛛丝被大风吹断了,网破了,再织,如此反复,网终于织好了。布鲁斯深受启示。终于在组织第八次斗争时取得了胜利,靠的就是坚强的意志。可见人们在极其困难的情境下,意志的培养、锻炼、形成是在正确的认识驱动下进行的。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充分的重视。
  
  二、 逆境教育思想在品质形成上的体现
  
  品质是人们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某些比较稳定的行为特征。优秀的品质要从小培养,形成了良好的品质,意志的锻炼才会更加坚定。良好品质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长期磨练中稳定下来。在艰难、危险、挫折、逆境中培养优秀的品质,要求学生从小就应“修身养性”,磨练意志,使自己的品行不断完善、美好、高尚起来。《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内容是法国的雷奈尔医生看到很多肺结核病人痛苦地死去,他整日思索,进而从两个小孩玩跷跷板的游戏中受到启发,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为病人解除了痛苦。可见有了“急他人所急”这样的品质,无论在怎样的逆境中都会顽强不息地拼搏。教材中的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要使其转化为巨大的精神力量,促使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教师就要善于启发诱导,也就是要用课文中蕴含的思想打动学生,转化成学生高尚的品质。要充分利用教材,进行生动、形象、灵活、自然的教学,只要不断努力,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 逆境教育思想在能力训练上的体现
  
  俗语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来自外界的压力、阻力,甚至灾祸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学校要教育学生从小就具有承受外来压力、灾难的准备和能力。《微笑着承受一切》一文,叙述国家体操队员桑兰在美国举行体操表演赛时不幸从跳马上摔下来,造成第七根脊椎骨骨折,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桑兰以顽强的意志战胜了一切困难,赢得了海内外人士的敬佩,表现了桑兰承受悲痛、奋勇向前的能力。
  总之,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所体现的逆境教育思想,是蕴含在丰富的思想内容之中的。在培养语文素养和审美观念的教育中,切不可忽视逆境教育,要把逆境教育融于素质教育之中。
  [作者单位:江苏省姜堰市南苑学校]

重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逆境教育思想
目录

  •  / 叶传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