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告诉老师,在你们心中,最快乐的事是什么吗?”
“最快乐的事就是和同学们在草地上一起读课文,呼吸室外清新的空气,闻一闻桂花的清香,看一看校园美丽的风景。”
“祝贺你们!同学们能从读书中找到乐趣,真是一件幸福的事,这也是老师最大的快乐!我这里有这样一篇课文,写了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最大的快乐也是读书,为了读书,他们在八月的烈日下采摘槐米换取自己的学费……”
这是一篇很美的自读课文,《教参》建议一课时学完,但如此优美的一篇文章,不给孩子们充分的时间品读,不去背诵积累文章的精彩句段,岂不是太可惜了!我认为,这篇文章具有
文学性,更有品读价值,于是,我决定给足学生时间去品读这篇文章,去和文本亲密“对话”。
“那咱们就到草坪去读《槐乡的孩子》这篇课文,去闻一闻槐花的清香,好吗?”
“耶!太好了!”孩子们欢呼雀跃!
“带上笔和课本,整队出发吧!”
师生一行从正在安静上课的其他教室前经过,走下楼梯,前往草坪。
短暂的、兴奋的喧闹过后,大家坐下来,开始上课了。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是要求大家运用自己掌握的学习方法来读课文。你们有什么好的读书方法给大家分享吗?请各小组交流交流。”
叽叽喳喳、七嘴八舌,孩子们议论开了。
“老师,我们小组打算一边在草地上散步,一边读书。”
“我们也一边走,一边读吧。”
“我们先自由读,一会儿来集中。”
“我们小组还是坐在一起读好了。”
……
这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草坪上,石壁旁,孩子们或独自一人,或三个一群,两个一伙,或坐或蹲或踱着步子读课文,有滋有味,声情并茂。
有的小组组长开始召集组员交流了:“这群槐乡的孩子真勤劳,他们摘槐米挣钱上学,不像我们乱花钱。我们回家后要好好对待供我们上学的爸爸妈妈,这一次放假回去,我们小组要回家帮父母做事,请他们签字。”
也有的同学在书上批注,把自己喜欢的句段画上线,并在文章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感悟。
“槐乡的孩子,从小就和槐树结成了伴。槐乡的孩子离不开槐树,就像海边的娃娃离不开大海,山里的孩子离不开石头。”这是课文的第一段,有学生在旁边批注道:“我也离不开自己的家乡。”“我们离不开学习。”在描写采摘槐米的段落旁,学生写道:“槐乡的孩子顶着烈日去收槐米,鸡、狗、蝉都热得受不了,他们却以苦为乐。”在课文的最后一段,有学生写道:“月落柳梢,孩子们才回家去,天没亮就开始劳动,他们一定很劳累,但是他们心里很快乐。”
举行朗读课文比赛了,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读完一篇课文,孩子们清脆的嗓音和丰富的表情把课文演绎得那么动人,我真是自叹不如!背诵课文精彩片段时,我被他们的激情所感染,也捧起课本,行走在草地上,和孩子们比赛背诵……
阅读是解决语文教育高投入低产出的“灵丹妙药”,教师过多的分析往往是高耗低效。课堂教学中的所有改革都应当指向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引导孩子们乐于读书,善于读书。当课堂始终弥漫着浓郁的读书氛围,当孩子的心总是被书深深地吸引,乐此不疲地倘佯在书中,与书中高尚的灵魂对话时,这既是学生的快乐,也是语文教师的最大快乐!
[江苏省徐州市风化街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