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要对当前课堂娱乐化倾向提出批评。这也许会引起误解,比如,会被认为是给刚刚“动”起来的“新课堂”泼冷水,或者会被认为是对艰难推进中的课程改革的挑剔,等等。然而,即便如此,笔者仍要坚定地提出:我们的一些新课堂在“动”起来之后,正在向庸俗的娱乐化方向滑去。
这种课堂从表面上看,似乎以其热闹和光鲜印证着新课改的“实绩”,其实,它正以“俗气”和非理性,消解着课堂教学的庄重严肃和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笔者提出的危害绝非夸张。在我们视力所及的范围之内,无论是普通课堂,还是某些教育机构或者某些专家推出的公开课、观摩课,这种娱乐化正在受到青睐。他们的理由便是:学生喜欢,或学生真的“动”起来了。
一、 对“活动”的偏好。语文的确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应该重视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的,且教材编写者也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划分出了“活动体验”一类。但是,怎么认识“活动”?采取怎样的方式“活动”?文本适合怎样的“活动”?“活动”的宗旨和目的又是什么?这些都是教育者应该深思而慎取的。但课堂娱乐化的策划者往往不考虑这些。某位教师执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让学生默读课文10分钟后,便让6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自己所理解的作者感情变化坐标图,然后由他们分别介绍坐标图式的设计理由,接着由老师引导学生评点,最后教师总结6个坐标图式各自的特点和个性。一堂课,在热闹中过去了,但听课者对作者的情感变化可以那样“富有个性”的呈现的理由仍然感到茫然。就活动而言,学生是“动”起来了,但是对文本语言的品味少之又少。笔者不禁要问,让学生采用多种朗读方式来品味语言,不就是学生的活动吗?某市举办语文优质课大赛,一位选手执教马克·吐温的《生命的五个恩赐》,先要求学生用3分钟浏览课文,然后便要求学生将课文改为电视剧脚本。学生还没有把握课文的深刻的主旨,改编起来怎得要领?《生命的五个恩赐》是一篇小说,其特点是构思的巧妙和主题的深刻,而这一活动设计,恰恰绕过了学习文本最重要的目标,想以新鲜的招数取胜,却忽视了文本的主旨。
二、 “对话”的泛化。走进一些“新课堂”,学生讨论简直成了“家常便饭”。不管课型,不管必要,也不管效果,一律分组讨论,说的内容五花八门,很多发言脱离了文本,超越了语文课的性质和内容,将语文课上成了品德课、艺术课、历史课甚至美术课。比如教学《断臂的维纳斯》,不去研究文本的逻辑推理和语言表达的准确严密,却让学生去讨论美学原理;又比如教学《胡同文化》,不去品味文本语言,不去感受那种对故去文化的怀念,却把文本当作介绍京城旅游资源的话题让学生聊天。这种“对话”的做法,意在追求自娱娱人的趣味。
三、 对表演的热衷。学戏剧文本要表演,学小说文本要表演,甚至学论述类文本也要嵌入一段不伦不类的表演。教学《陈奂生上城》,就让学生表演陈奂生入住旅馆在沙发上纵跳的情节,使课堂成了一出闹剧;教学《荷花淀》,让一男一女两同学扮演水生和水生嫂,把人物含蓄内敛的对白和表情串演成一出“搞笑”的丑剧,庄重的课堂充斥着打情骂俏。在不少教师眼中,课堂表演成了一种吸引眼球、出奇制胜的鲜招。
四、 对现代教育技术的依赖。许多教师都想在“点击”中找“乐子”,课件做得美轮美奂,声光电响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无所不用。一堂课下来,学生看得眼花缭乱,而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训练不见了;美丽图片和唱念做打之类的设计,确能抓住学生的一时注意力,但它挤占了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时间,一堂课过去了,学生脑海里留下的无非是一些声音和色彩的碎片。
课堂娱乐化的倾向,表明课堂教学品味的降低。课堂娱乐化的特征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俗——庸俗、粗俗、低俗、媚俗、恶俗。
庸俗。娱乐化消解教育的庄重严肃。用廉价的掌声标榜自己的“新意”,追求表面的繁荣和热闹,掩盖教学内容的空虚。
粗俗。娱乐化消解教育的文化性。热衷于表现,倾心于“趣味”,品咂着“乐子”,追求着“搞笑”。只要眼球刺激,不要探索知识。
低俗。娱乐化以低级趣味传播着消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这样的课堂上,“金钱崇拜”“爱情至上”“及时行乐”的错误思想大行其道。
媚俗。娱乐化以行为的怪异、语言的搞笑,甚至褊狭与恶搞,来满足一种消极的社会文化心理,放弃了教育的社会责任。
恶俗。这是课堂娱乐化危害性极端的表现。学生向讲台扔水杯、投掷教师的帽子,恶搞笑料,这样做,不但有辱斯文,而且反映出少数学生心灵的空虚与无聊,也折射出当代教育缺失。
分析课堂娱乐化的成因,笔者发现,它和学生低俗的追求有关,更和教师、评课专家的误导有关。深层次原因是教师的素质、能力以及思想的低下。此外还有社会原因,社会已进入娱乐化时代,课堂娱乐化的产生,便有它的必然因素。
面对课堂娱乐化的倾向,笔者提出的对策是:
净化课堂,重塑课堂传道、授业、解惑的庄重形象。课堂是学生探求知识、训练能力、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地方,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主阵地,而不是搞笑的娱乐场所。教师要承担清除课堂污染的责任。教师要有坚实的专业基础,要有控制和引导课堂的能力。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要能够明辨是非,坚持真善美,摈弃假恶丑,要用崇高的人格引领课堂。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但决不放弃教育的价值追求。当前,由于社会娱乐化的影响,学生特别容易接受一些娱乐化的消极东西。教师要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高度,看待自己的教学工作。目的只有一个,即提升学生的素质和品位,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灌云县板浦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