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选读)》作为苏教版选修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现阶段高二语文学习的热点所在。教材就《史记》各方面的重点作了较好的编排处理,明确了每一专题的教学目的,抓住关键,有取有舍。第二模块“学究天人,体贯古今”,主要向学生介绍《史记》的体例,教学目标应定为:1. 积累典型的文言现象,积累文化常识;2. 了解《史记》的体例,以及对后世正史的影响。相较其他几个模块,这一专题虽然字面难度大,但对学生的能级要求相对来说要低一些。所以,书本上的文白对译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教学中所遇译文之问题作一列举,以作共同探讨。
一、 《夏本纪》
1. 声为律,身为出
书本右侧的译文将此句译为“他的声音符合自然的音律,他的身体就是标准的尺度”,学生对译文很难理解。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表明了他写作《史记》的目的,“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其中的“欲以究天人之际”就是要去寻求天道人事的规律。司马迁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宇宙论盛行的时代。这个时代凡稍有成就的思想家,都对人所生存的这个世界有形而上学的设想,而这些大都是建立在“天”(大宇宙)、“人”(小宇宙)合一的基础上。所以书本上的解释应该说还是比较有道理的,符合当时的思想特征。但结合后文“称以出”(他的教令几经权衡方才发布),则可以把“声为律,身为出”中的“声”解释为言语,“身”解释为行为举止,整个句子翻译为“他的言语成为标准(律令),他的行为举止成为法度(尺度)”。这样解释,前后文就能互相照应了。
2. 中国赐土性
书中将此句译为“(帝舜在)中国范围内分封诸侯,颁赐土地和姓氏”,将“中国”作为古今同义来讲,这恐怕是个失误,应解释为“中原”。夏朝是相传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上古时期黄河流域一带的先民就自称“华夏”,称其四境的民族为蛮、夷、戎、狄,华夏人居中央,遂自称为“中国”。唐代经学家孔颖达疏:“华夏为中国也”。 “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诸族,当时的“中国”即指黄河流域一带。且本模块中的《河渠书》中“害中国也尤甚”中的“中国”译为了“中原”,更可为此处佐证。
二、 《鲁周公世家》
1. 三年不语,言乃欢
书本翻译为“三年不言语,一旦说话臣民皆喜”。《史记·殷本纪》中记载高宗“三年不言,政事决定于冢宰(太宰即后来之宰相),以观国风(亲自考查国家的风气、民情)”。《尚书》中也有记载,“高宗谅阴(天子守孝),三年不语”。所以,“三年不语”准确来讲应该是指三年不问国事,不发号施令。
2. 作《立政》,以便百姓
书中将“百姓”一词作为古今同义来讲,是不大合适的。在《夏本纪》中有这样一句话: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其中的“百姓”一词译做“百官”。“以便百姓”中的“百姓”应与此同作“百官”之解。文章中前一句为“周公作《周官》,官别其宜”,其中的《周官》,是一篇讲周初官制的文章,而《立政》是周公晚年对成王的诰词,阐述了设官理政的法则。所以按照两篇文章的主旨来讲,“百姓”一词不应解释为平民百姓,而应译为百官。整句话应译为“写了一篇《立政》,使百官都明白居官为政的道理”。
三、《河渠书》
1. 水维缓
《河渠书》中为表现西汉前期水利、水害的历史,引用了天子所作之歌,歌中有一句是这样的,“啮桑浮兮淮、泗满,久不反兮水维缓”。书中将后一句译为“久不归故道啊水的纲维也涣散了”,很难清晰地理解其中含义。维,系物的大绳;水维,控制水的缰绳,指的应是堤岸;缓,松软。《吕氏春秋·任地》中有“人耨必以旱,使地肥而土缓”之句,其中的“缓”就是指土地松软的意思。所以文中整句话的意思是“啮桑被淹啊淮、泗水满,久不归故道啊河流的堤岸也松软了”。
对于整个第二模块来说,根据译文来理解文章的大致意思,以了解《史记》不同体例各自的特点,是教学的重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感觉较为困难,教师应作出指导,过难的知识点不必深究,掌握典型的文言现象即可。而对于教师来说,则需要对内容有深层次的了解。本文所举之例只是个人见解,望同仁指正。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