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云,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宿迁市名师、语文学科带头人,泗洪育才实验学校小学部校长。多次执教市县级示范课,2006年参加全国小学语文骨干教师观摩课评比,荣获一等奖。所带班级曾荣获“全国优秀班级”。主持省市级课题研究4项,参与国家级课题研究1项。在全国、省市级报刊发表教育教学文章50余篇,主编、参编教育教学用书10余本,著有《教育,我有话说》一书。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优秀班主任、先进个人,宿迁市劳动模范、优秀教师,泗洪县优秀辅导员、优秀党员、新长征突击手、岗位女明星。2007年,当选为泗洪县党代表、宿迁市党代表。江苏教育电视台、宿迁电视台、泗洪电视台进行过专题报道。
每当晨曦撒满风景优美的泗洪育才实验学校校园的时候,人们总能看到一位年轻女教师踏着橙色的塑胶跑道,和太阳一起奔跑,飘逸的长发和她的教育梦想一道飞扬。那就是我。
一、 初为人师——一片冰心在玉壶
1987年8月,我怀揣着五彩的梦想,满怀激情地走上讲台。哪知迎来的却是一盆冷水:课堂上,学生像水中的皮球,按住这个,浮起那个;连班级卫生评比,也总是全校最差;白天和“小魔头”们打交道,忙得筋疲力尽;晚上还得备课,可常常一晚上也备不出一节课……想到自己一辈子将要与懵懂的孩子混在一起,一丝怅惘涌上心头。
有个孩子学习成绩差,调皮捣蛋,上课没一点老实样,我只好把他的位子调到了最后一排。过了几天,孩子的爸爸到学校,见了我,先恭恭敬敬地行了一个礼,然后真诚地说:“王老师,我是文化大革命时的初中生,没学到什么文化,我不惜一切把孩子送到好学校,就是要他受到好的教育,孩子的事,就拜托您了。”一个堂堂男子汉,为了孩子居然给一个年轻女教师鞠躬行礼,我被震撼了。我开始明白: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教师是孩子灵魂的工程师,能教人、育人,也能误人、毁人。从此,我决心投入全部的激情与热情,凭借执着与勤奋,做好这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一天,学生穿着单薄的春装到学校上课。两节课后,天气骤然变冷,阵阵寒风吹得学生瑟瑟发抖。我看在眼里,疼在心头。立即跑回家,把家中大大小小的衣服找来40多件,给一个个学生穿上。放学了,家长急匆匆地拿着衣服来接孩子,当他们看到穿得七长八短的孩子时,明白了一切,激动地连声道谢。
我热爱自己的学生,也热爱自己的语文教学工作。教学中,我总是想方设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热情,每节课前都进行精心的备课、找资料、制作课件,力争把每节课都当成公开课来上。我还特别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在不影响正常教学任务完成的情况下,我自行编印了“好古诗大家背”、“好故事大家讲”“好谚语大家用”“好成语大家接(龙)”等小册子,带领学生进行语言积累,让学生充分接受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的熏陶。
多年来,我所带的班级一直以班风正、学风浓、成绩好著称,连年被评为“文明班级”和“先进班集体”。1989年组织的“小伯乐牵回千里马”活动,获得淮阴市一等奖,所带的班级被评为全国先进集体——“全国文明雏鹰假日小队”。我所教的班级,语文成绩在全年级总是第一,参加县教学质量检测,连年荣获县“教学质量奖”,所带学生有200多人次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
二、 中流击水——直挂云帆济沧海
我深知,教育是着眼于未来的事业,教师工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相应的知识结构、教育理论、文化素养、业务能力是教师教学的几根支柱。基于此,我规定自己:基本理论笃学,本职业务深学,修身知识勤学。20年来,我一直坚持写教学后记,积攒了几千张读书卡、几十本剪贴本和厚厚的一摞工作笔记。丰厚的底蕴,为教育教学的创新提供了无尽的智力源泉。
不论在哪所学校,不论在哪个岗位,我始终坚守在教学第一线,坚持担任一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并积极尝试语文大循环教学。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彰显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智慧语文”教学:指导学生利用知识、技能、智力等解决语文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教学中不断探索语文教学的丰富性和多元化,让学生在成长中活动,在活动中成长;“大作文”教学:以长时间、有目的、有计划、全方位的观察为前提,学生用眼看、用耳听、用鼻嗅、用脑想、用口说、用手写,充分调动各种器官,学习潜力得到了充分的开发,观察,感知更加全面、细腻、敏锐,阅读、分析更加深刻、准确、独到,选材、构思更加新巧、独特、严谨,写作能力大大提高了。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我积极参与学校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教研活动: 2005年10月在全县名优教师会课中上示范课《古诗两首》;2006年3月,在市学科带头人展示观摩活动中上示范课《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2006年8月,在全县小学语文教师暑期培训活动中,为全县约400名小学语文骨干教师作题为《做个充满爱心的教师》的专题讲座。1997年作为全市唯一教师代表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介绍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同年参加宿迁市“优秀教师事迹报告团”,在全市各县作巡回演讲,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教育和科研是一对姐妹花,只有教育和科研结合,二者才能相得益彰。针对学校留守学生多的特点,我申报的省级课题《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研究》被省教育学会立项。通过实践和研究,努力探索学校课题研究的操作方法,丰富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研究的理论和经验,了解留守学生的情感现状、缺失程度及主要原因,更重要的是形成相应的教育对策,以培育留守儿童良好的心态和坚实的情感及健全的人格,让他们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做一个勤于思考、善于开拓、人格高尚的人。多年来,我共主持省市级“十五”“十一五”课题研究4项,除《留守儿童情感研究》正处在实验研究阶段外,其余的均已结题;参与的国家级课题《陶行知教育思想与人性化教育研究》在省课题评审中获科研成果一等奖。
三、 天道酬勤——吹尽黄沙始到金
为了胜任自己的工作,我给自己规定了一个作息时间表,在太阳升起之前上班,在太阳落下之后下班。处处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被同事戏称为“和太阳一起奔跑”的人。
多年来,工作之余,我始终沉浸在教育的书香里,通读了《玫瑰与教育》《李镇西的教育艺术》《教育的十字路口》《经典教育解读》等近百本教育教学专著。同时坚持每天写一篇千字文,十年下来,写了近百万字的教育教学随笔,并通过博客与广大同行进行广泛的交流。
后来我将博客中自认为有一定价值的文章挑选出来,润色后投稿,不想竟得到编辑青睐,其中《旅游和教育的相通之处》《引导学生走进主人公的心灵》《风靡世界的哈里》《拷问生命的价值与尊严》《我教〈牛郎织女〉》等50余篇文章在《新语文学习》《江西教育》《北京教育》《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研究》《莫愁》等报刊上发表;撰写的《浅析当前语文教学中的对话教育》《谈对话教学的现状、要素及其理想定位》等20多篇教育论文分别荣获国家、省级一、二等奖。
2007年出版教育文集《教育,我有话说》(与人合作)。本书是我们总结20余年教育教学经验,倾10年心血写成的,该书对中国当代教育作了一次心灵的审视与文化的诠释。全书100篇文章,约20万字,字里行间流露出我们对教育事业的躬身体悟与诗意渴求。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为了我挚爱的教育事业,我愿终身和太阳一起奔跑。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洪育才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