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我们学校部分教师到山东杜郎口中学观摩课堂教学,回来后,学校在部分班级进行课改实验,我也参与其中。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教学情况有了明显的变化,我也有些感触。现记下来与大家共勉。
1. 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学生原先的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变成了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教师把学生推到了学习的前台,自己成了幕后的指导。
2. 强化了学生课前预习。学生把课后补习变成了课前自习。学生只有预习充分了,学习才会更加深入,课堂上才会有更多的表现机会。课前预习使学生的信息量变得更大了,课堂变得更加丰满。
3. 课堂的气氛“活”起来了。课堂教学采用汇报交流方式,教师的作用是什么?就是激活思维、点拨疑难、捕捉生成、提升品位,教师就像是一个主持人,“是课堂上平等对话中的首席”。课堂上学生的活动时间至少有25分钟,学生的主动性强了,课堂“活”了。
4. 小组合作学习,组内互帮互助的氛围浓了,组际间的竞争加强了。因为有了竞争激励机制,学生学习更加投入,整体学习氛围浓厚。
【课改课例】
学习杜郎口的课堂教学模式后,我试着上了一堂课改研讨课,内容是陆游与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两首词对比教学,一课时完成。
在课堂上,我将教学环节分为4个板块:(1) 检查自学,质疑问难;(2) 借助注释,理解词意;(3) 比较阅读,体会异同;(4) 表演朗读,背诵积累。每一板块尽量将时间交给学生,采用“自主互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整堂课估测时间,教师活动少于15分钟,学生活动时间在25分钟以上。
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自主、合作、交流、探究。整堂课,我有一种生机勃勃、春意萌动的感受,学生有不少精彩之处,这是我预见不到的,举一两个例子:
(片段1)上课前,我布置值日生将两首词板书到黑板上,上课时发现一些难字或整字或偏旁用彩色粉笔标出,如“驿、寂寞、碾、悬崖、俏、烂漫、丛”。问其原因,回答是:这些字是一些难写、难读的字,用彩笔标出来,提醒同学们要注意,并带着同学读这些字。
【感受】我们平时教学,常常是以教师的认知来代替学生的认知,出示的难读难写的字都是老师认为学生可能难读难写的,殊不知,教师的认知,可能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而学生自己的提醒,就更贴近学生的原认知。
(片段2)质疑问难时,一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其他学生迅即站出来解答。
生1:毛泽东的词中“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首词明明是写梅花,为什么不用“它”而用“她”?
生2:读了这两首词,我觉得看起来明写梅花,但都是在写人,所以用“她”。
生3:我从“寂寞”“愁”“妒”“俏”“笑”这些词中,看出来两首词都是写人的。
生4:这是采用了拟人的写作手法。
师:说得很好,其实这两首词都是采用了(师板书“借物”学生迅速回答这是“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你们还能举出类似写法的诗词吗?(生:《墨梅》。)
【感受】面对课堂的生成,教师如果能抓住时机,及时地捕捉,巧妙地提升、引导,那么课堂的教学效率就会提高。当然如果学生的生成离主题太远,教师就应及时地引导学生回到课堂教学的重点之中。
(片段3)学生在比较两首词的异同时,通过小组的互动,学生均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但整体上感受到陆词格调凄然,所表达的是孤芳自赏的心境;感受到毛词格调乐观,所表达的是谦虚大度的胸怀。
生1:我认为毛泽东这首词和陆游的词不一样,陆游的词是在写自己,而毛泽东不是写自己,而是写老一辈革命者,他们经历了抗日战争的风雨,又经过解放战争的飞雪后,新中国成立了,他们都很高兴了,但毛泽东又在告诉他们,不要争春。(掌声)
生2:我认为这首词就是毛泽东告诉大家有了功劳,不要居功自傲。(掌声)
【感受】或许生1的观点不完全正确,但从他那宽阔的思路,滔滔不绝并能自圆其说的论证来看,学生的思维完全开放了,他们的思维活力在讨论中得以激活。所有的听课师生都被他精彩的发言所感染,不由自主地为他鼓掌。面对这样的课堂,我想到了《悄悄的革命》中的一个词语——“润泽”。佐藤学如是说:“‘润泽’这个词表示的是湿润程度,也可以用它表示那种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肌肤的感觉。”
开放的课堂,给教学带来无限的活力,解放了学生,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平等对话中的“首席”。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认为也有些问题值得关注。首先,课堂上要确立学生主体、师生平等的意识,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的发展必须在自主的活动中获得。其次,对教师的备课,学校应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文本,把握好课堂的重、难点及知识点。这样,在开放的课堂上,教师才能有效地捕捉生成,并加以引领、提升,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第三,教学要尽量采用板块式设计,每一个板块设计要有弹性,问题的设置有容量,有探究性。第四,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关注不积极发言的同学,使全班学生集体向上,尽量避免课堂上的“马太效应”。
[作者单位: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小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