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256

[ 姚海军 文选 ]   

构建语文课堂的和谐之美

◇ 姚海军

  语文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语文学习更是追求美的过程。柏拉图认为协调就是美,反之就是不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创设和谐的美的环境,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美不胜收的课堂里学习,欣赏语文学习的和谐美。
  
  一、 平等对话——师生关系的和谐美
  
  一切可以称之为美的作品、美的话语、美的行为,无不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如果师生关系不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心理的距离必然会拉大,心灵上无法沟通,必将极大地阻碍学生的学习发展、人格建立。
  马斯洛健康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健康人的心里都有一些需要,当满足了基本需要,一个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现。当学生满足了师生间的平等、互尊、合作的需要,学生才会因此发展自尊、自重。当学生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在和谐的学习环境里,感到自身的价值、人格得到承认、尊重,才会轻松地、愉快地投入学习,避免无谓的争端、烦恼、恐惧。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应“以自然的坦率代替做作的尊严”,应“保持像木匠、管道工一样普通的本色”(马斯洛语),让师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语文的学习是学生与作者、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互相交流的过程。我们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尊重每一个学生,师生关系应亦师亦友。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更尊重学生的不同的思维模式、思维的技巧,乃至求新、求异的思维。对一篇文章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考,师生可以一起谈观点,论认识,说感受,一起沉浸在作品的情感中,同悲欢,共离合。在平和的气氛中,师生一起学习,一起去发现和探求,才会有所创新。
  
  二、 合作共享——学习方式的和谐美
  
  在我们教学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德育工作中是非常重视集体主义教育的,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是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的班集体,遇到问题,组织全体同学来讨论,发挥集体每个成员的力量来解决。而在日常教学、学生学习过程中,我们更多的是强调个人钻研,独立完成;没有重视群体之间的互相切磋,各展所长,乃至不同见解的碰撞和互相启发。语文课堂应该是活跃的思想交流场所,是表达和表现自己的场所。善于让别人理解自己,也善于理解别人;善于帮助别人,也乐于接受别人的帮助。这既是未来融入社会的需要,也是成长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就是一种快乐,一种美的享受。我们不要在语文学习中把学生变成孤独的“鲁滨逊”。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就是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它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比如在讲《九色鹿》这一课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一开始就分组,第一步同学们自由读,读时注意喜欢哪个角色;第二步选择角色,分角色朗读,之后同学评价;第三步课堂讨论:你对文中哪个人物印象深刻?他(她)是怎样的一个人?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的?第四步排演课本剧。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合作学习几个步骤基本完成了。当然,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看起来非常热闹,实际学生交流得怎样?这时老师要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在学习中合作和共享,是学习心理的一种需要,如能得到满足,将使教师和学生都感到愉悦、甜美。
  
  三、 行云流水——教学过程的和谐美
  
  完美的教学过程应该是行云流水式的,其间没有任何的阻隔,没有任何的块状感,它给人的感觉是高山流水,一泻千里,洋洋洒洒,一气呵成。
  语文教学过程的流畅,讲究的是能否从整体出发将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能否用一条主线将教学内容串起来,能否在步骤过渡间用精妙的语言把它连接起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个过程既有宏观的把握,也有微观的艺术。在教学时,我总是先让学生总览课文,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章概要,初步了解作者思想感情,使学生跟教材的距离缩短。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得提出想解决的问题,老师根据教材内容,筛选出有价值的、有代表性的、全班学生必须解决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再次细读课文,甚至多次品读课文,使学生跟课文的距离缩短到最小,让学生的情感自然融入教材的情理之中,使我中有书,书中有我,达到合一的境界。在读中理解文章,掌握知识,感悟情感,品味语言,产生疑问,解决问题。整个过程呈线型,而这条线就是学生的读、问、思、读、悟、解。
  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多、跳跃性比较大的时候,处理不好,教学过程就会出现块状的感觉。我们在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时,应精心编排问题的顺序,并在问题的过渡上花心思。
  
  四、 丰富有效——学习内容的和谐美
  
  课堂教学内容的单一性、简单性,只会令学生觉得索然寡味。要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并使之长久地保持下去,终生不弃,甚至发展为研究的动力、方向,内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语文教材内容具有丰富的文学、人生、自然、科学等各方面的知识,但由于种种的原因,教材内容的丰富性,还没能尽善尽美,还有许多尚待完善的地方,这也留给老师许多发展的空间。在讲《火烧赤壁》一课时,我先让同学们在预习时找一找有关三国的小资料以便了解本课的历史背景。讲课时同学们提了与课文有关的问题,也提了好多与课文不特别有关的问题。有一个同学提的问题给了我很深的印象,他问:如果曹操不骄傲,这场战役他还会败吗?同学们都觉着这个问题太幼稚了,纷纷劝他坐下别耽误大家的时间。他脸涨得红红的,坚持让同学们回答他的问题,同学们不耐烦地对他说:肯定曹操赢。提问的孩子很冷静,拿出《三国演义》,读了一段曹操的谋士荀攸的话,证明曹操失败的原因还有预见性不如诸葛亮。同学们都觉得他知识面挺宽的,我也及时表扬了他。
  语文课堂教学,许多老师还停留在对教材的传授、分析上,而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性还没有引起很多的思考,许多老师以为完成了对教材的教授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是对教学的片面理解。“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以为教学内容的丰富,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养成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语文能力。为此在课堂教学里,教师应重视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扩大阅读量,激发对问题的思考,以期达到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趣味盎然的和谐境界。如教授《望洞庭》时,学生被《望洞庭》里的优美语言和作者饱含激情、乐观向上的感情感染了,这时可以不失时机地引入古今中外描摹春天的诗文:孟浩然的《春晓》以声写春,描写了春光、春风、春雨,表达了诗人对春光的喜爱之情;杜甫的《春夜喜雨》以静写春天;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描写春天阳光照射下美丽如画的江山;朱熹《春日》描写春游踏青的乐趣;白居易《忆江南》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写出春天的颜色……这些诗文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容量增加,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春天历来是人们歌咏赞美的对象,春天在人们心目中,是值得永远向往、盼望的季节,爱春之情油然而生。
  丰富的教学内容,可以锻炼学生的迁移能力。美国心理学家D.P.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学习逻辑上有意义的材料(学校学习情境中的教材内容)时,经常是,而且只能是同某一特定学习者先前已经学过的有关概念和原理的背景,以及能使新的意义出现和提高这些意义的组织和保持量的信息联系起来进行的。”同时,他又指出:“如果认知结构是明晰的、稳定的和适当地组织起来的,那么就会产生正确的和毫不含糊的意义,并有助于保持这些意义的分离强度或可利用性。反之,如果认知结构是不稳定的、不清晰的、杂乱无章的或者混乱地组织起来的,那么它便易于阻碍有意义的学习和保持。”认知结构的理论告诉我们:迁移是指先前的经验对当前的学习的影响。先前的经验对当前的学习起帮助的、积极的、正面的影响的是正迁移,反之就是负迁移。我们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要根据认知规律,使后学习对象与前学习对象保持信息的联系,保持结构的一致。这样就使增补的教学内容与课文的教学内容达到互相辉映、水乳交融的和谐状态。让学生把习得的内容应用于类似的新的学习情景中去,即由课内到课外,促使学生对学得的知识能力重组和扩大,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类推的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须奏响和谐美之主旋律。惟有如此,我们的课堂才会更加充满灵性,充满智慧,也才会更加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实验小学]

构建语文课堂的和谐之美
目录

  •  / 叶传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