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态课堂,呼唤充满人文关怀的生态课堂。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果”的故事早被教育界传为佳话。故事用无声的爱诠释着“赏识”评价的巨大教育力量。课堂教学中,我们若能推广陶先生的“赏识”策略,将“精神糖果”带进课堂,运用各种有效的评价手段,则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调动他们的内驱力,引领学生在品味文字的美妙、感受母语独特的音韵过程中熏陶情感、滋养心灵,从而享受生命成长的喜悦。
一、 辩证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辩证的评价需要教师关注课堂上学生的语文学习状态,给予实事求是的分析,恰如其分的描述;辩证的评价更要求教师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多角度地看待问题,让学生有效地自主学习。
1. 教师评价时既重视教材的“价值取向”,又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思想,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常会碰出五光十色的思想火花。因此,教师必须辩证地把握教材的思想内容,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全面认识事物的各种属性,既要重视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又不能用简单的肯定或否定来束缚学生丰富的思想。如:有一位教师教《三袋麦子》这篇课文,让学生对“小猪、小牛、小猴”进行评价时设计了这样一道说话题:“我喜欢……因为……”在大多数同学对小猴把麦子种下地,一年后收获了满满一囤麦子的行为作了一番褒扬之后,也有几个同学提出喜欢小猪、小牛,因为小猪会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食品;小牛很节俭,把麦子保存起来慢慢享用等。听了不同的发言,这位老师首先对敢于发表自己不同见解的同学给予了肯定性评价,然后要求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具体阐述,在此基础上,出示第二道说话题:“我喜欢 喜欢 更喜欢 ”。不少学生能够用辩证的观点,在小猪、小牛、小猴之间作了一番比较,全面认识事物,语言表达更清楚,层次更分明,同时也训练了辩证的思维方法。
2. 教师评价时,不但要重视思想内容,而且重视表达艺术。在语文课堂上,不少教师习惯于“是对还是错”“非对即错”评价模式,因而学生表述语言时就会形成只求“对”不求“好”的倾向。学生造句时只用很少几个字来完成,如果教师只满足基本对了,不去考虑准确、得体、生动、形象,那么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只能停留在一个低层次上,不可能向高层次发展。因此,教师研究语言表达艺术,跳出“非对即错”的思维定式,应该要求学生造句时不但做到内容具体、形式多变,而且要求语言优美、精神高尚。
二、 赏识评价学生的思想行为
在“四块糖果”的故事中,陶先生对学生打架事件的处理,完全打破了常规教育模式,不是采取说教的方式,而是在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后,抓住学生行为中的积极因素,采取“赏识”的策略,使学生自己认识到错误。在课堂教学中,“赏识性评价”是维系师生、生生有效对话的纽带,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助推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评价时互相赏识、相互激励,能营造一种温馨的氛围,给学生以自信和信任、轻松与自由,在这种和谐环境中学生产生的能量将是超常的!
1. 投入真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同样一个“好”,可以说得平淡如水,让人感到你在勉强应付;也可以说得激情满怀,让人感受到你是发自内心的赞赏。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影响很大。情绪和情感是一种内在的动机力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的评价就该注意情感投入,即用简短、恰当的措辞热情地给予褒奖。如“你很有自己的见解”,等等,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成功的愉悦。
2. 沙里淘金。赏识评价是从肯定与夸奖开始,好学生是教师眼中的鲜花,夸奖起他们来,不难做到如数家珍、口若悬河。对差生则不然,因为在教师的心目中,他们就是花园里的杂草。其实我们错了,差生怎么会没有一点值得我们“赏识”的优点呢?如果差生是沙子,那么沙子中必定有黄金,就看教师有没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这需要我们拿出沙里淘金的精神和耐心,善于寻找他们的“优点”,用高倍的放大镜去放大他们的优点。朗读欠流畅,但声音响亮;说话不完整,但思路独特;字迹稍潦草,但内容真实……拥有了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就不难从学生身上找到许多金子般闪闪发光的优点。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充满魅力的评价犹如一块块“精神糖果”,可以粘住学生,可以吸引学生。如果我们的每一次评价都能激活学生的自主意识,都能彰显学生飞扬的个性,都能触及学生的心灵,都能给学生以启迪,那么我们的课堂就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态课堂,就是一个异彩纷呈、似灿烂晴空的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如城镇新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