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诗词歌赋中,“月”字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有人统计,《全唐诗库》中,含有“月”字的有9518首,占总量的22%。宋代词人偏爱更甚,《全宋词》中,带“月”字的多达6526首,近总量的三分之一。如果用“明月”两字检索,唐诗宋词中会有1459首佳作扑面而来。而唐诗中题目明确注明作于中秋或八月十五的亦有136首。
月亮本是自然界的一个天体,但在中国文人墨客眼中,她极具诗情画意,可以寄托不同情怀,因此对“月”情有独钟。早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陈风·月出》这首情诗。诗分三节仅48字。每一节开头都是描写月光的:“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然后写女子娇美的样子和缠绵悱恻的相思之苦。此后2000多年间,月亮越发有了灵魂,有了性情,与诗人休戚与共,谱写出无数千古绝唱。“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这是亡国囚徒眼中的月亮;“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这是思念亲人时看到的月亮;“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这是绝妙景致中的月亮;“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李白),“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这是突发奇想时看到的月亮;“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范成大),这是情人眼中的月亮。“本待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元曲中的这一句,用现在人的话说,则是被人涮了时看到的无奈月亮。
诗人咏“月”也不分季节,秋月自然为首选,但冬春夏月无不为人所怜。宋代杨万里就有“一年月色只腊里,雪汁揩磨霜水洗”的佳句。至于春月,唐人张若虚的一篇《春江花月夜》,可谓字字珠玑,传世不衰。
不独古人喜欢咏月,现代诗人亦为之呕心沥血。鲁迅曾有“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的愤然之句。毛泽东笔下的“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则显示出革命家的雄浑气魄。而台湾民谣《月夜思乡》:“星稀月冷逸银河,万籁无声自啸歌。何处关山家万里,夜来怅触客愁多”,则充分反映了骨肉分离盼望统一的情愫。
[作者单位:山东临朐杨家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