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文章的生命。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刘禹锡有句经世名言:“请君莫奏前朝曲,听我新翻《杨柳枝》。”学生写作文如何才能不奏“前朝曲”,而新翻“杨柳枝”呢?我觉得关键在于让学生以我手写我心,写自己独特的感受,在于教师要倡导学生自由表达。
“自由表达”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参与权》一文指出:“儿童是通过自由表达来达到其对有关事项的参与的。”作文中儿童自由表达,不但能发展作文能力,而且有助于“成为一个在个性、才智和身心等方面健康发展的人”,“落在猫脚爪里的夜莺是唱不出歌来的”。限制过多,指导过细,在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下,学生是不可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的,只有给予他们表现自我的自由,解放心灵,学生才有可能顺利自由表达。
怎样才能使学生有表现自我的自由呢?
首先,是选材的自由
课内作文的选材要求不要过严,放宽限度。既然是作文教学,就要有个性教学的体系,课本中作文练习的安排,只体现作文教学的顺序,每次作文都有一个选材范围,在这个范围内学生实在无材可选的,可放宽至相似的题材。课外练笔,可无限制放宽,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要的是学生真情的流露,内心的表白。
其次,是感受表达上的自由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捷克诗人塞弗尔特曾在回答记者采访时,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为能感到自由而写作。”他进一步说,一切言语活动都是为达到自由、为感到自由的欢乐而做的努力,“写作是因为感到自由,感到欢乐”,小学生可以写不好作文,但绝不能怕作文。每个语文教师都有责任让学生“为感到自由和欢乐”而写作。要去掉套在学生头上的枷锁,让他们无拘无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畅快淋漓地抒写自己的真实经历,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不要动不动就讲文采,讲结构。要从内容上、形式上、数量上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觉得写作文如同平时讲话一样的轻松,愿意随时把自己心情的平静、涟漪、荡漾和澎湃写下来。在小学阶段,教师如能通过教学,让学生爱上写作,那么就是很大的成功。
其三,是语言个性表达的自由
由于心理个性不同,知识背景、经历不同,小学生的作文在语言表达上也体现不同的个性。有的同学表现出客观叙述的倾向,有的则带有情绪化的色彩,有的不喜欢用修饰语,有的则喜欢用华丽的词……“万紫千红才是春”,各具个性的语言才是自由表达之真谛,因此,老师不要以自己的好恶来影响学生,更不能限制学生个性语言的表达,要摒弃一些“传统”的语言、惯用的套路。
例如,写着急,总是“像热锅上的蚂蚁”;写高兴,非得“一蹦三尺高”不可。这些句子不是不好,但是人云亦云,作文的语言就失去了“个性”。我们在学生的作文中看到的冠冕堂皇的公众话语太多,那些话虽然四平八稳,无懈可击,但不是小伙伴自由交谈时说的话,读那样的作文会使人觉得孩子们似乎没有长大就已经老了。
其四,指导有创意的表达
“有创意表达”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写作教学基本精神之一。什么是有创意的表达?它不同于作家的创作。只要是学生独立思考得出的结果,跟别人哪怕只有那么一点不同,都是有创意的表达。如果“有创意的表达”定位过高,可能会人为地造成另一种形式的拔高要求,又一次使学生怕作文。
有创意的表达必须以学生自由表达为基础,同时改进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的指导。创意在于教师的独到之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引向创作的天地。
例如:新年快要到了,教师赠送新年礼物给学生。事先教师准备一个包装精美的大礼盒,课堂上让学生自由地说说最渴望得到一份什么样的礼物,猜猜老师会送什么礼物,再看看老师的礼物,猜猜老师送礼物的意图,最后把老师的礼物介绍给别人。
整个教学过程中步步设疑,逐步解谜,诱发学生的兴趣。教师选择的也是贴近儿童生活的话题,尊重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生活感悟,同时还将作文与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