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301

  

一段课堂实录引发的思考

◇ 徐 樑

  我在上《烛之武退秦师》时,曾经有过这样一段自己较为满意的课堂实录:
  在开始看课文之前,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幅春秋时代各国的地理草图,然后简单介绍了一下当时秦、晋、郑三国的位置关系和秦晋联军兵临城下时郑国的险境。我给学生的问题是:如果你是郑国的大臣烛之武,你将通过怎样的方法保全郑国?在短时间的思考和讨论之后,学生们得出了一个比较一致的结论:必须离间秦晋联盟,而其关键是如何说服秦国。
  于是我对学生说:“现在假设我是秦伯,你是烛之武,你要怎样才能说服我退兵?”有一位平时就比较积极的同学站起来回答:“郑国离秦国那么远,灭了郑国对你有什么好处?”我说:“灭了郑国,我们秦国就可以增加很多土地呀。”学生反驳道:“郑国离秦国那么远,却离晋国那么近,即使你灭了郑国也没办法直接管理郑国,这不等于将你攻打下来的土地白白送给晋国,增加晋国的实力吗?”我说:“秦国和晋国关系向来很好,我即使得不到郑国的土地,晋国也一定会分给我相应的好处的呀。”这位同学一下子就愣住了。这时我注意到其他同学也都跃跃欲试,于是我就示意这位同学坐下,请另外一位同学继续回答。那位同学站起来说:“难道你就那么相信晋国一定会分给你相应的好处吗?国家之间的关系是以国家利益为基础的,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晋国和你们秦国都是大国,如果晋国的实力因为吞并郑国而得到增强,那么万一它背信弃义,撕毁盟约来攻打秦国怎么办?这样一来你非但得不到你想要的好处,反而帮助了你的敌人,不是吗?”我想了想,说:“这倒有些道理。但如果我在攻下郑国之后立刻向晋国要求分给我相应的好处的话,看到我的军队就在身边,晋国的国君也不至于敢随意敷衍我吧?”没等那位同学反应过来,下面就有同学抢着举手了:“你说来说去无非就是个利益问题嘛!灭了郑国固然可能对你有好处,但是保全郑国难道就没有好处了吗?以后万一秦国和晋国发生矛盾的话,那么我们郑国就可以和秦国互相呼应,这样一来晋国还敢轻举妄动吗?即使我们联手灭了晋国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啊!”
  讨论至此,尽管学生们并没有看过课文,尽管他们的想象力也并没有完全在我的预期之内,但是课文中烛之武对秦伯的说辞的各个层次已经基本上都体现出来了。这时候我说:“好,你们的分析很有道理,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如果你要说服别人,是否只要把自己想说的都说出来就行了?我们知道,烛之武是一个即将被吞并的弱国的大臣,而秦伯是当时一个强国的君主,考虑到双方的立场,我们是否能够把烛之武的言辞组织一下、润色一下,让秦伯更容易接受一些?”看得出来,同学们都在思考,但是这个问题也许比较抽象不易回答,于是我就换了一个问题:“如果你是烛之武,我还是秦伯,你见到我时一开始说什么比较好?”一位同学站起来就说:“郑国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弱小,你如果要进攻我们的话我们一定会战斗到最后一人的!”我怒道:“你敢挑衅我?!明天就灭了你!”同学们哄堂大笑。又有一位同学很自信地站起来:“秦伯你的目光太狭隘了!你们灭了郑国,晋国……”没等他说完,我就大声说道:“你敢说我目光狭隘?!拉出去砍头!”同学们又是一阵大笑。我继续问:“还有什么更好的回答?”同学们沉默了很久,我于是提示道:“现在的情况是,我当然知道你来的目的是什么,但是我已经动用兵力千里迢迢到了这里,郑国指日可灭,这一点你也完全清楚。而在前面的讨论中,我们也已经知道怎样的分析思路能够打动秦伯。那么现在的问题是,怎样才能更好地顺应秦伯此时的心理,让我们能顺理成章地引出之后的分析呢?”等了一会儿,终于有一位学生举手试答:“我们郑国很弱小,在秦国的军威之下当然是不堪一击的,但是……”
  我说:“很好!这是一种以退为进式的开头。所谓‘将欲取之,必先与之。’有时候主动示弱,坦承自己所面临的不利的客观情势也是谈判中很高明的技巧,这使得双方对问题的认知能够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从而使对方更容易接受你的进一步分析。当然,谈判中的技巧很多,这只是其中的一种而已。比如说前面有同学一开始就指责秦伯目光狭隘,这其实也是一种以进为退式的策略,只是在当时的情况下风险比较大而已。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更多地留意一下人与人交流中的语言策略问题,这对大家以后的人际交往、事业发展都是大有好处的。现在让我们打开课本,看看当时烛之武到底是怎么说的。”
  这时候同学们惊奇地发现,烛之武的说辞和刚才的讨论惊人的相似: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以退为进的示弱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进一步的以退为进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灭亡郑国对秦国没有好处
  “邻之厚,君之薄也。”——灭亡郑国对秦国反而有害处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保存郑国对秦国的好处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以事实证明晋国是不可相信的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以晋国的野心进一步说明灭亡郑国对秦国的害处
  “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将选择权交回秦伯
  这时候快下课了,我就要求同学们课后结合课本的注释和字典的解释来理解这些语句,并在第二天的课上让同学们翻译这些语句,共同梳理文中的多义词、词类活用以及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语法现象。我发现,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之后,不仅那天的作业做得特别到位,连第二天上课时文言知识的讲授过程也变得容易了很多。
  如果这样的良好状态能够持续下去的话,我相信对学生而言无论是文言知识的积累还是对人文传统的认识都会大有好处。然而在这篇课文之后紧接着上初唐魏征的骈文《谏太宗十思疏》时,我发现学生的兴趣又低沉了下去,任由我费尽口舌,学生学习时仍然显得相当沉闷消极。这不能不让我深入思考其中的原因:或许对于现在大多数的高中生而言,文言文已经几乎等同于一门纯粹为了应付考试的外语;而文言文的教学,也似乎成了一种枯燥并不好玩的繁难的文字游戏。这当然不应该是一种正常的现象,然而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相当令人困惑。在我看来,这个问题由两个层次构成:一方面,在文言知识的积累上,由于学生从小缺少文言诵读的环境,他们很难通过积累语感而使文言知识自然而然地内化为自己的思维习惯,从而导致文言知识的习得只能停留在教师讲授的层面,而无法成为一种相对轻松的理解和归纳。另一方面,在文言篇章内容的理解上,也正是由于学生对文言文体的陌生与抵触,再加上现代日常生活的单调,他们往往很难和古人丰富的情感与思想形成一种呼应,而是觉得这些文章只是一些早已过时的古董,这就导致他们以一种消极的心态来对待文言文的学习,即使在理解文言文的人文内涵时,也很可能只满足于套用一些现成的条条框框,而不能产生切身的体悟。
  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最根本的方法当然是使学生能够从小就阅读、背诵大量的文言文,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使文言的知识体系内化为个人的思维习惯,这样就能使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超越现有的知识传授的模式,而成为一种相对轻松的、对已有思维习惯的归纳、整合与提升;并使学生在语言障碍较少的前提下对文言作品的人文内涵得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从而实现与古人的心灵交流。然而这样的做法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显然并没有太多的实现可能。但即便如此,我们能做的仍然很多。就上面所分析的两层问题来说,我们就可以分别着手,从教材的编排与教师的讲授两方面研究总结文言知识讲授和人文内涵探讨两者各自的循序渐进的科学教学规律,减轻学生对于文言文的消极的畏难和抵触心理,在最大限度上提高教学的效率。为什么《烛之武退秦师》我能够上得还算成功?说到底,并不是因为我上课水平高,而是因为这篇文章符合高中一年级学生的学习规律:从人文精神的传递上说,这篇文章生动地写出了一个通过舌辩而达到交流目的的实例,尽管它未必有非常深刻的人文内涵,却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古人的生活与今人的生活并非格格不入,今人可以借鉴古人的经验而运用于自己的生活实践中,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了解古人思想的兴趣;而从文言知识的讲授上说,这篇文章中的典故生动而不晦涩(如“东道主”的来历),知识点体现得丰富而不庞杂,使学生有能力自己进行归纳,并将其消化吸收。
  但是就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情况看,对文言文学习中文言知识讲授和人文内涵探讨这两方面各自的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的研究,从整体而言似乎都并不尽如人意。即以教材的编排而言,将《谏太宗十思疏》这样一篇对现在的高一学生而言显得枯涩无味的骈文紧接在《烛之武退秦师》之后讲授,从某种角度上说,不仅挫伤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也有损他们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又以苏教版高一第四册课本中的《滕王阁序》为例:从文言知识讲授的角度看,学习这篇文章对学生文言阅读水平的提高能有多少帮助?说得功利些,这篇文章中有多少实词、多少典故是高考需要掌握的?又有多少句子是能够按照高考要求逐词逐句对应翻译的?而从文学性上来讲,当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一点一点极为费力地啃完《滕王阁序》这样一篇连如今很多中文系的大学生都无法轻松读完的、充满典故而又难以翻译的骈文之后,有多少教师还有自信唤起学生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兴趣?

一段课堂实录引发的思考
目录

  •  / 叶传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