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约,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时尚潮流,一种文化倾向,一种艺术家理想主义的探索,还可以是一种美学定义,但更重要的,它是一种思想方法,是一种寻找事物的精髓及本质的思想方法,是要发展那些客观存在的却往往受其他运动影响而被掩盖了的事物本身的价值。在各种文明或者文化的高峰期,在历史的每一个阶段,人类都试图使自己从冗赘和繁琐中解脱出来。我们可以在建筑、艺术、音乐甚至技术中看到这种现象。从这些繁琐中解脱出来就是一个成熟的过程。另一方面,在消沉期,社会的艺术表达通常会用相反的方式隐藏起来,屈服于用装饰的诱惑代替创造。伟大的意大利画家弗拉·安吉利科曾说过:“真正的财富包括怎样用很少的东西来获得快乐。”通过最简约的表达手段达到最好的表达效果一直是各个领域的创造者的目的。
所以,简约绝不是简单。它是一种境界,一种气度,一种面向理想的脚踏实地的追求,一种科学的态度。
小学语文教学在经历了吕叔湘先生所说的“少、慢、差、费”的痛苦挣扎后,在经历了“模模糊糊一大片”的病态呈现之后,简约,是向语文教学本质的回归。只有简约,语文才能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鲜亮底色和坚实根基。
因为简约,语文教学才能简朴(课程观)、自主(学生观)、有效(教学观)。
语文教学的根基在简约,也在常态。“常态”在字典中的解释是在正常的状态下。常态包含着对语文教学本质的尊重,包含着对学生学习状态和发展需要的科学把握以及教师自身教育教学技能和智慧的正常发挥,即师生借助文本实现真正的语文成长。简约与常态是互生的,因为简约,所以常态;因为常态,必须简约。
一、 常态的语文教学需要树立简朴的课程观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从经验的层面来理解课程,习惯于把课程和学科、教材、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同起来,习惯于课程抽象的、一般的与共性的特征而忽视课程具体的、个性的、个别化的特征。其实,真实的课程是发生在学校里、课堂上,发生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真实的课程具有真实的背景和情景,它是特定社会背景下的产物,是学校特定校园文化和精神的产物,是教师在特定的教育教学情景中,与学生互动的产物。真实的课程从来不是静态的、永恒的,而且有血有肉、动态的、生成的、有个性、多层次、多样化的过程,也是发展的、变化的、不断提高的过程。
1. 简明的课程理念
小学语文课程的个性表现在:(1)“语”;(2)“小”(3)“人”。“语”是工具性。语文是工具性学科。只有掌握了“语”,掌握了“文”,才能进行由语言承载的其他课程的学习。正因为语文学习的是“语”“文”本身,所以,语言表达方式的学习是语文课程必须关注的,那种“得意而忘言”的现象是舍本求末的做法。“小”是基础性。字词句篇四项统一,听说读写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语文教学的立身之本。“人”是人文性。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是通过“语文”来“立人”。文本自身的人文性和学习过程中的人文性是和谐的统一的。“语文教学应当凸显语文学科的个性,立足工具,弘扬人文。”“阅读教学干什么?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丰富精神世界。从而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做人,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有效的人文教育。”(崔峦语)所以,明了小学语文学科的个性特征,摒弃一切浮华的、游移的观念和做法,还小学语文以本来面目是实施常态下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2. 简化的文本解读
崔峦指出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忌‘浅’——浅尝辄止;忌‘搬’——急于看教参中的‘教材分析’,用别人的理解代替自己的研读;忌‘偏’——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忌‘泛’——不把功夫用在吃透教材上,而是漫天找相关资料,上课时大量补充图文资料,造成了泛语文的偏向。”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学生交流。我备课没有什么诀窍,就是那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文章的妙处,读出自己的惊喜时,我便走进课堂。”
的确,教师只有与文本进行对话,探索文本的内涵,才能创造性地使用文本,使文本成为活化的课程资源,成为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和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凭借。这里,最关键的是教师不能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教师钻研文本要“深入”,使用文本要“浅出”。教师解读文本要经历三种角色的转变。
(1) 普通读者的角色
这种角色定位使我们可以放松自己的精神状态,心游万骛,思接千载,精神的自由使我们更容易接近文本的思想内涵,实现自己个性化的阅读。从而读出文本的深度和厚度。这时,我们关注的是文字背后的隐性表达。《姥姥的剪纸》一文,我们可以通过作者对姥姥的回忆,对姥姥剪纸的细节描述,体会到作者对姥姥、对家乡的依恋,体会到作者对剪纸所承载的民间文化、中华文明的款款深情。作者借姥姥,借姥姥的剪纸所想倾诉的是游子对养育自己精神成长的土地和文化的拥抱和皈依。
(2) 学生的角色。
教师对文本的阅读必须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换位阅读是必须的。保持一颗童心,从学生的角度来理解文本,揣摩学情,获得共同阅读基础上的宝贵的“实地体验”,实现如此知彼基础上的对话。在《姥姥的剪纸》一文的阅读中,学生关注文本优美的语言表达,体会到作者对姥姥的怀念和感恩,从而联想到自己在家庭中受到的来自亲人的关爱。毕竟,孩子是感性的,对文本的理解有着自己鲜明的年龄特征。
(3) 教师的角色
教师审视文本既不能完全屈从于学生,也不能脱离学生自说自话。要在对学情充分了解的基础上,预留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结合自己的阅读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实现师生和文本的有效对话。《姥姥的剪纸》在设计的时候考虑了文本和师生的情况:一是文本对学生的规定——领悟基本的表达方式和体会对姥姥的思念之情。二是学生的特点——喜爱优美的文字,能体会来自亲人的美好感情。整合这两点,把文本的阅读目标定为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感受姥姥剪纸技艺的精湛和对“我”的深切关心,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深思念。
二、 常态的语文教学需要树立自主的学生观
建构主义认为,客观世界是现实存在的,而学习者在以往的学习、生活和实践活动中已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并具备了可利用已有经验推究未知知识的能力。建构主义教学观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及发展性,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在原有经验基础上的意义生成。建构主义强调教学过程的重心是学生,是学生的学习。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被灌输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1. 简明的学生发展观
小学语文学科的个性决定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成长方式是迥异于其他课程的。学生通过语言本身学习语言,实现有效迁移,促成精神成长。教师在《姥姥的剪纸》一文的教学中把领会姥姥技艺的精湛和体味剪纸里潜藏的浓浓亲情作为语言训练和情感陶冶的重点。体会姥姥的技艺精湛重点放在“喜鹊蹬枝”这节的学习上。由读到品,品析重点词句;由品到思,揣摩作者用词造句的表达特点;由思到再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因为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工程,而辨析、体会关键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方式、效果,则是阅读教学的较高要求,高年级的语文教学只有达到这个高度,学生才能由语言而受到心灵的养育,由心灵的丰富而自觉选择、追求表达的方式和效果。
2. 简练的语文学习观
薛法根说:“我追求的课堂不要花言巧语,不要甜言蜜语。课堂应该是安安静静的,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读书,去体会语言文字。”语文学习应当是专心读书、若有所思、会意会心、融会贯通的过程。语文学习当然也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情不自禁的时候,但如果语文课堂“一直激动下去,学生迟早要精神衰弱,只有安静的学习,才能融进他们的心灵里去。”(薛法根语)所以,语文学习就是读的过程。用眼睛读,用耳朵读,用心读。张履祥在《初学备忘》中说“先令成诵,而徐以涵咏其意味,体之于心。”这里关注的是读的过程,也是语文学习的过程。清人刘大櫆建议读书要“因声求气”并说“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这里关注的是语言材料熏陶作用,语文学习的过程是接受语言熏陶的过程。新语文教育的倡导者韩军说语文学习是“举三反一”的过程,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只有通过反复的、大量的读,先求别人“声气”,才能有自己的“铿锵金石声”。读的方式是多样的,默读、诵读、精读、略读,……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使学生主动的兴味盎然的读,是教师应当关注的。《姥姥的剪纸》中有关“老牛兔子”部分,留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读出情态,读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用合作读、比赛读、表演读等形式使学生走进文本的语言世界,受到语言和情感的熏陶和感染。
三、 常态的语文教学需要树立有效的教学观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与学的本质属性是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这就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的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教师对学生的引导、组织、指导、促进必须是有效的,教师应当主动研究,能动参与,达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做”的简约而有效的教学要求。
1. 简捷的教学策略
特级教师王崧舟一直倡导语文教师要有语文意识,要用语文的眼睛去看问题,用语文的耳朵听声音,用语文的嘴巴去交谈,甚至用语文的心灵去感受、去思考、去体验,总之,要用语文的方法解决语文的问题。他认为语文课程要在“关注语言文字所表达意思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语言文字表达形式所传递出来的那种节奏,那种韵味”。语言本身的色、香、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不确定性,语言学习过程的特点等等,都决定语文课程在注重与其他课程整合。引进一些可以“为我所用”的方法的同时,不能“乱花渐欲迷人眼”,丢失了自己本身的有效的“拿手锏”。《姥姥的剪纸》一文的教学中,以“读”贯穿全文的学习。初读,把握全文;品读,理解重点词句;诵读,表达情感。同时,用对话的方式推动教学进程;用想象填补课文的空白,加深情感体验的深度;用写话的方式实现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走进文本的同时带着自己的所得走进自己的生活。
2. 简要的教学流程
“语文课程应当是开放而省略的”,薛法根也倡导语文课堂应当在“简约的结构”下进行“深入的对话”。学生在课堂上从来都存在着“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是互相依存的两种学习方法。方法从来都不存在优劣,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我们要追求的是这两种方式的融合。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在引导探究中合理地进行讲解,促使他们能动地接受;在引导接受中更好地指导,促使他们更好地探究。使教学流程如行云流水般流畅,如中国画般虚实相生,如音乐般跌宕起伏……《姥姥的剪纸》一文,教学流程共有四步。(1) 初读课本,理清脉络;(2) 品析词句,领会姥姥剪纸技艺的精湛;(3) 朗读想象对话,体验剪纸里潜藏的浓浓祖孙情;(4) 情感朗读,总结全文。在学生朗读、体验的基础上,教师适时点拨,水到渠成。没有繁复的框架,清水芙蓉般的质朴,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是最俭省的也是最有效的家常做法。
作家潘向黎在小说中这样描写家常的白水青菜:“清清的汤色,不见油花,绿的是青菜,白的是豆腐,还有三五粒红的枸杞,除了这些再也不见其他东西。但是味道真好。说素净,又很醇厚;说醇厚,又完全清淡;说清淡,又透着清甜;而且完全没有一点味精、鸡精的修饰,清水芙蓉般的天然。”这样的白水青菜是怎样做成的呢?“要准备很多东西。上好的排骨,金华火腿。苏北草鸡,太湖活虾,莫干山的笋,蛤蜊,蘑菇,有螃蟹的时候加上一只阳澄湖的螃蟹,一切二,这些东西统统放进瓦罐,用慢火炖三四个钟头,水一次加足,不要放盐,不要放任何调料”。这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有着怎样的启示?我们是否应当像那位做汤高手,把自己对教材、学生的研究功夫做在课前,化到无形,潜隐到课堂时空之中,而呈现给学生的是这样的一道美味的朴素的大菜,因为只有这样的汤才养人,才能让人“整个胃都舒服了,麻木了一整天的感官复苏,脸上的表情都变了,好像一个薄薄的壳被敲碎了,所有的肌肉、每一条纹理都活了起来。真是好汤!依次在舌上绽放,青菜残存的筋脉对牙齿一点温柔的、让人愉快的抵抗,豆腐的细嫩滑爽对口腔的爱抚,以及汤顺着食道下去,一路潺潺,一直熨帖到胃里的舒坦。”
[作者单位:安徽省马鞍山市西湖花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