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272

  

教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共同成长

◇ 蔡 莹

  这是一节我永远忘不了的公开课。
  学校要对外开放教学,我受委托担当起开课的任务。自接受任务之时起,我立即投入了开课的准备工作,从确定文章,查阅、收集、整理相关教学资料,设计了教学流程,直到在备课组里广泛征求各方改进意见,几次三番,终于定稿。为确保质量,正式开课的前一天,我先在另一个班级试讲。因为是借班上课,所以在教学中十分注重与学生磨合,将学生的思路、情感有机地融入到课文内容当中,不时加以引导、点拨,给学生创设自由表达的空间,学生的激情很快被点燃了,那些出口成章、妙语连珠的个性表达,令前来听课的老师们赞不绝口。因为学生表现精彩,我也不知不觉陶醉在忘我的氛围之中,教学如行云流水般畅快。
  第二天正式上课了,我自信十足地走进课堂,自恃是本班的班主任,熟悉学生情况,认为学生聪明活泼,不仅学习好,胆子也大,于是,上课时我放松了对课堂氛围的警觉,依然按照试讲思路上课,照猫画虎地搬用已有的教案,心里暗自期待试讲的效果出现。结果出乎我的意料,或许是因为有太多老师听课的缘故,学生集体回答时尚大方自如,而一旦要单独交流时,却一个个变得格外腼腆和拘谨,我期待的效果一直没能出现。于是我茫然了,头脑中不时地出现阵阵空白,汗水也一个劲儿往下淌,课堂气氛越来越沉闷,我竟然迷失在自己极其熟悉的班级课堂上……
  曾经以为:一个教师如果对学生的一切了如指掌,课件准备充分完备,似乎课堂教学的全部都在自己的预测之中,就应能达到走进课堂就能明了走出课堂的效果,这样的课就应该成为完美的课。我的实践告诉我,要使课堂具有高质量、高效率、精彩纷呈的效果,仅有上述条件显然是不够的!
  课后,我结合备课组同事的评课及学校特级教师张贤平的点评,仔细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和平日的课堂实践,慢慢悟出了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值得关注的问题。
  首先,课堂注意的指向应是双向的。
  课堂上两个重要的对象:教学的内容和上课的学生。教学内容是根据需要讲授的知识点而汇成的集合,它既包括对既定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堂实施中对既定课程内容的改造,还包括教师乃至学生在教学中所产生的课程内容;既包括教师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既定教材内容的重构——改编乃至增删、更换等,还包括其他途径的种种材料的呈现。学生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接收者,又是课堂教学内容的承载者。如何使这些知识点快速有效地为学生们接受、理解,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精心的安排。例如,在讲授课文《纸船》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前面我们读、品《纸船》,知道冰心的诗以抒写纯真的童心和圣洁的母爱为主,影响很大。请你自由选择最喜欢的或最适合你的学习方式来自读《繁星》《春水》中有关“母爱”主题的诗歌,也可选择自己平时积累或搜集到的诗歌,也可在老师提供的诗歌中去选读。由于提供可读的范围扩大,在试讲时,我带着熟记于心的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提示学生结合生活中相关的经历体验,回忆起与父母、亲人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正是由于情感的高度融通,有的学生在讲述中热泪盈眶,真情流露无余,很多学生的笔下源源不断地流淌出对母亲深深敬意的文字:① 如果母爱是根线,我就是那高飞的风筝,风筝飞得再高,总被爱的丝线紧紧相牵。② 寒冷的时候,妈妈是棉被;饥饿的时候,妈妈是美食;困难中,妈妈是手杖;黑暗中,妈妈是烛光;幸福中,妈妈是微笑。③ 在洒满母爱的大道上,我们执著地前行,终会走出一个艳阳天。④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流泪的红烛,不要因它无端入梦而惊讶……在这次课堂上,我紧随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了引导、点拨和激发,帮助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思考,使学生内在的潜能充分展现出来(平时不愿面对母亲说的话,在众人面前勇敢地表达出来,这需要勇气!),我此时教学的注意力很自然地从教学内容上转移到了学生在课堂的精彩表现上。而在正式上公开课时,我没有再考虑其他的因素,就带着已有的成功,犹如导演一般,盲目且强制地将学生推入预设的剧本当中,试图想把“做好的课”复制般地重新演绎一次,却忽视了两个班级当时场景的差异和孩子个性的不同。自然,“期待”中的“精彩”与结果背道而驰。
  其次,老师的心理期待也是双重的。
  课堂教学中老师的首要期望是学生能把所有的知识完全理解、消化,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潜能,超越自我,获得新的突破和发展。因此老师的心中装着既定教学的内容走向课堂,心中的期待是期待预设,期待已知,亦即期待学生进入预先设想的储备中,按预定的计划全面掌握所传授的知识;与此同时,老师同样期待学生在课堂上能愉快地感受到来自各方的信任和鼓励,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并获得知识之外的如胆量、勇气、自信、大方等少年儿童在成长过程当中应该得到培养的素质。
  因此,在讲授课文《纸船》时,我把诗中这几个句子找出来:“①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②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③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④ 有的被海浪打湿,粘在船头。”让学生通过揣摩句中蕴意,体会冰心此刻的心情。在借班试讲当中发问时,学生能很快就畅所欲言:第一句写数量之多,表明对母亲思念之深;二、三、四句中的抛、卷、粘三个字写出纸船最终的结局,暗示了纸船回不到母亲的身边了,给人一种悲观绝望的情绪。就是同样这一个问题,在正式的公开课时,学生还沉浸在思考中,未能及时回答,而我又自认为学生们本就应该知道,没有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引导、鼓励,相反在心里却产生了埋怨:“同样的问题,人家回答完完整整,你们却不会。”这样,老师一味地要求学生掌握教学中应该掌握的知识点,而忽略学生的个性特点,忽略学生的情感需求,显示出急躁、不耐烦的情绪,学生的积极性、自信性也受到严重挫伤,教学双方的情绪便无形中紧张起来,在不和谐的状态下,教学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
  第三,老师的教学机智在于能快速打通意料之外与正常的教学内容之间的通道。
  我们知道教育教学机智是在具体的、出人意料的、无法预见的情境中自然迸发出来的。这首先要求老师在课前,教学内容必须准备充分,考虑周全,预设一个高质量的教案。教案既是教师经验的积累,也是教学机智的展现,其间蕴含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正如美国现代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杜威所说:每一位老师带着自己的哲学思想走向课堂,愈是优秀的教师,设计教案的水平与质量愈高。此外,还要求老师在教学具体过程中面对千变万化的教学情景,把实时情景与授课内容快速有机地契合,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活动引导到正常的教学上来。
  《纸船》的教学快接近尾声时,一个小男孩的声音从教室的后面传来:“老师,能不能把纸船换成一只结实点的船或是别的物品呢?”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学生的目光一起望着我。我的脑子里快速做出反应:“同学们,你们小时候是不是很喜欢和父母在一起玩游戏?”话音未落,一个学生迫不及待站起来说:“我知道了,冰心可能想起了小时候和母亲在一起叠纸船游戏,她借纸船想妈妈了。”另一个学生抢着说:“船是用纸叠成的,放在水里漂不结实,容易坏,就像她远离父母,漂泊在外,无依无靠,她想通过纸船把自己思念带给母亲。人在孤单的时候是最容易想家的!”我继续追问,把学生关注的问题引向课本实质处:“文中写了几种船?有什么特别的含义?”“两种,一只是她当时只身一人赴美读书乘坐的大船,一只是装满她对母亲思念之心的纸船。”我接着说:“对,纸船在这里已经赋予了丰富的意蕴,并给诗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也暗示了冰心对母亲深沉的爱。这也就是不用结实点的船或是别的物品带替代它的原因。”在这样特殊情境里,老师教学的灵性在这时起到关键的作用,老师与学生的激情碰撞、智能与才干的发挥,在课堂上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也得以充分调动和发挥。一节课下来不仅仅是收获了书本上的知识,而且更是收获了学生在学习上坚持不懈的探求精神。
  借助理论研究,结合新课改后的课堂实践,我渐渐地感觉到往日里四平八稳的课堂就如喝白开水一般——平淡无味。无数次的课堂经历表明,老师与学生之间欢快的对话交流和互动碰撞往往能够生成新知,并创生出个性化知识和智慧,从而取得良好的课堂氛围和效果。
  课堂既是学生成长的过程,也是教师成熟的过程。一个高效率的课堂,教师既要关注学生,又要密切关注教学内容,进而还要使这二者之间形成有机平衡,这本身就是对教师能力的挑战。如同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只有当教师所要教的教材在他看来浅显得如同识字课本一样时,他才能把精力从教材上转到学生身上,才是用一辈子来备课。”因此,老师的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错”与“对”,更要关注学生差异,只有关注学生的差异才能成全学生,才能尊重个性,才是“目中有人”的教学。反过来关注学生的差异也成全了老师,一个老师的成长必是在错综的学生差异中获得成就的。让不一样的学生都有相应的发展,是对老师的挑战,挑战使老师变得敏感、聪慧、富有才华;关注学生差异的课堂是开放的、是无法预设的,只能凭老师的才干、情智、文化底蕴、教学素养、生活积淀,依学生的个性,艺术化、个别地处置,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与学生一道成长。
  可以说,对老师而言,我们上的每一节课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在其中收获着失败也收获着成功,把成功看成是激励我们前进的动力,把失败看成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加油站,让我们能在成长的路上反思自己的行为,那我们以后的路会走得更稳重、更踏实、更有内容!
  这就是一堂公开课带给我意想不到的收获。
  
  [参考文献]
  ① 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6期。
  ② 张文质:《迷恋人的成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期。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

教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共同成长
目录

  •  / 叶传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