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道出了读与写的关系。为了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有机地进行了读写片段习作训练。
一、 抓“片段”仿写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须引导学生品读课文中精彩片段。在读中把握语言结构,联系生活实际,找准相似点,让学生模仿片段结构,仿中有创地进行片段练习。如:教学《古井》一课,其中第三部分写“夏天古井的水真凉啊”,课文围绕这句话,通过具体事例,写出了井水的凉。学生在品读了这段之后,自然联想到冬天井水的暖。此时,教师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联系生活感受,模仿课文结构,以“冬天,古井的水真暖啊!”为总起句写一段话。一位同学这样写道:“冬天,井里的水真暖啊!外面大雪纷飞,寒风呼啸,冻得人们伸不出手。妈妈拧自来水龙头泡衣服,可自来水龙头冻得怎么也打不开,妈妈只好让我拿出好久不用的水桶到古井里打水,我正担心井水也结了冰呢,谁知,打开井盖一看,井口正冒出热气呢,我打来井水帮妈妈泡衣服,啊!暖暖的井水,手泡在里面,好像在泡温泉浴呢。”像这样的片段练习,学生有“法”可依,有“源”可溯,自然会兴趣盎然、笔下
生辉。课文中像这样的训练点随处可见,只要教师注意引导,让学生品读、仿写,一定会收到显著效果。
二、 抓“空白” 补写
课文的空白,是学生自由发挥的天地,也是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教学中,教师抓住文中片段空白,精心设计,常常会收到奇效。这部分训练,内容上有深化也有新解;情节上有衔接也有转折;形式上有填空、疑问也有续写、想象等。如:教学《草原》一课第一自然段,我安排了这样的训练:“这样的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此时,你一定也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来吧!”学生在深情朗读后,被草原美景陶醉了,诗性大发,激情满怀地吟诵起来:“蓝天上面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再如: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第一部分,我提出一个疑问:“地球上没有火,人类究竟是怎样生活的呢?”学生发挥想象,写下了令人惊叹的话语:“人类饥寒交迫,逐渐消亡。”这些训练机动灵活,学生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训练了思维和表达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三、 抓“概述”扩写
课文内容有详写有略写。在引导学生品读的过程中,有些概述部分的关键词句往往是情感的凝聚点,思想的闪光处,更是激活学生思维的最佳切入口。教学中,只要引导得法,就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如:《菩萨兵》一课中第七自然段,“开完会,朱总司令就带领大家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在引导学生读这段时,我首先问:“‘热火朝天’是什么意思?”再问:“你能想象出来朱总司令带领大家热火朝天地干起来情景吗?”同学们联系平时看到农民在田间干活的情景,展开想象,立即写下了一个个生龙活虎的场面。一个同学这样写道:“朱总司令拿起铁锹,领着大家来到田间,甩开膀子干了起来。大伙儿也使出浑身力气,刨土的刨土,整地的整地,播种的播种。热了,他们擦一把汗继续干;渴了,他们双手捧起河水喝上一口;累了,他们抽一支烟喘一口气……”课文中类似这样的关键词句很多,学生据此可以想象出精彩的生活画面,还可以用笔描绘出来。
四、 抓“感受”创写
尊重学生的感受,发展学生的个性,这是新的语文教学的理念。学生对一篇文章、一个段落、一个句子的理解往往有他们的独特之处,争议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维撞击的火花。教师只有保护、引导和发展他们的独特感受,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个性飞扬,促进学生的思想成熟。如:教完《三袋麦子》一课后,我就出了一道个性练习题:“我最欣赏的做法。因为 ”学生兴趣盎然,写下了不同个性的感受。有的写道:“我最欣赏小猴的做法。因为小猴聪明,用勤劳的双手把一袋小麦变成很多袋麦子,它这样做永远都有吃不完的麦子。”有的写道:“我最喜欢小牛的做法,因为小牛很会过日子。”也有的写道:“我喜欢小猪,因为小猪会变着花样儿吃新鲜食品,生活得很快乐……”他们自由辩论,各持己见,各有所得,个性思维得到了发展。
读和写永远是密不可分的。读中有悟,悟后能写。阅读教学中的片段训练是写作的前奏,是暴雨前的布云。只有让学生在读写训练中多布几块云,才会在随后的写作中大雨如注。这就是厚积薄发的道理吧。
[作者单位:江苏省姜堰市大伦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