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她的绿萌的。”回首往事,我觉得自己就像绿叶那样,过得很充实,也很有滋味:用希望放飞着学生的理想,用智慧哺育着学生的成长,用勤奋换来了丰硕的教学果实。
我的追求:让学生喜欢语文
我是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有一个想法,也是一个目标:既然当了老师,就要教好学生;既然当了语文老师,就要让自己的学生喜欢语文。
1. 激趣。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说过:“优秀的教师无不是优秀的心理学家,他们不约而同地都十分精通如何从激发兴趣入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确实如此,语文教学一旦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会对语文产生热爱之情,就会不由自主地去钻研、去创造。在23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努力营造乐学的氛围,创设激趣的情境,让学生愉快地读语文,轻松地学语文,有趣地品语文。2005年春节,我的第一届学生聚会,他们问我:“老师,你知道你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吗?”我回答:“不知道。”学生说:“你上课有趣,我们学得轻松,学得自在,不知不觉,就喜欢上了语文。”
2. 引导。语文课犹如一支动听的乐曲:“起调”,要扣人心弦;“主旋律”,应引人入胜;“终曲”,需余音绕梁。为了达到这样的境界,我一方面拓宽备课视野,多元解读文本;一方面审时度势,在开篇引导、课堂指导、收尾诱导上狠下功夫。记得在讲授王愿坚的小说《草》时,一个同学突然问:“老师,我对33段中的一段话还不理解。‘周副主席要求总部根据杨光他们的经验,在通报上,要画上有毒野菜的图形,加上详细的说明。’但这里并没有具体说明野菜的特征,总部怎么会知道野菜是什么样子呢?”我因势利导:“这个问题提得好啊,不过课文真的没有具体说明野菜的特征吗?请大家再读课文。”学生的阅读激情上来了。很快,疑虑消解,课文26—32段已经隐含了答案:这种野菜,多半长在背阴靠水的地方;有点像野蒜苗,一层暗红色的薄皮包着白色的根,上面挑着四片互生的叶子;刚进嘴的时候,有点涩,越嚼越苦。文章33段之所以没有再叙述一遍,那是为了避免重复。
3. 寻美。语文具有很强的审美情趣,编者在选文时注重文章的美感,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强调要从母语教育的角度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教材凝聚了作者、编者、教者的心血和智慧,课文或立意高远,或构思奇妙,或抒情真挚,或见解独到,或描写细腻,或语言精美。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总是引导学生吟咏品味,含英咀华,用独到的眼光去探究文本的真、善、美;引导学生寻找揣摩人物塑造、语言表达、写作手法、谋篇布局等方面的“美点”“妙点”,使学生与课文在情感上产生共鸣,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升华人格。
4. 授渔。叶圣陶指出:“知识是教不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我努力朝着“举一反三”这个目标组织课堂教学,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传授有规律性的东西,培养良好的习惯,使学生触类旁通,终生受益。例如,在整体感知方面,总结出“重视诵读、辨别文体、另拟标题、抓眼点睛、探寻思路、简明概括”等方法。在品味词语的感情色彩时,整合出“捕捉特色词语,领悟感情色彩;依托具体语境,体会词语感情;辨析多义词语,解读其中深情;把握作者感情,体味词语情味”等办法。在材料型议论文写作上,归纳出“分析材料悟论点,转述材料提论点;列举事例证论点,引用名言析论点;联系生活烘托论点,紧扣现实升华论点;总结全文扣论点,点明题旨结论点”的写作套路。在质疑探究方面,提炼出了“三点十三法”:质疑是“清障器”——质疑文章标题,质疑关键词句,质疑文本空白,质疑标点符号,质疑表现形式,质疑课文难点;质疑是“黏合剂”——关注幼稚的质疑,关注偏离教学中心的质疑,关注有错的质疑,关注教师难以回答的质疑;质疑是“创新泉”——挑战同学见解,挑战老师讲解,挑战权威文本。
5. 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的天地就有多么宽广。语文学习的最终成功,在于学生能灵活运用语文,求生存,谋发展。我深谙其理,充分利用广阔的语文环境,架起语文和生活之间的桥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实践中运用语文。具体做法有:① 同类扩展,姊妹媲美。就是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精选类文,拓展阅读,比较它们在内容、语言和结构等方面的异同。② 筛选信息,学以致用。就是从文本中筛选和提取有效信息,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③ 内外勾联,深入探究。就是从课外寻找相关材料,并与文本有机结合起来组成一个话题,探究新颖的主题或内涵。④ 专题活动,提升素养。就是通过专题性的研究活动,密切学生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让学生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全面认识,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⑤ 时文推荐,净化心灵。就是在课外阅读的基础上,将自己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美文推荐给同学们,并写一段精彩的推荐词,简要介绍推荐的理由。
我的爱好:快乐地读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中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确实如此,语文教师,只有当自己的知识视野宽广得无可比拟时,才能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精深的专业知识。23年来,我时时提醒自己,莫作教书匠,要力争成为“教育过程中的真正教学能手”。为此,在教学之余,我努力读书,拓宽知识视野,不断补充新知识,提高审美品位。
在工作的头几年,我先后通读了《论语译注》《春秋左氏传》《庄子集释》等先秦诸子散文,重温了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浏览了《中国通史》。这些书虽说与初中语文没有太大的关系,但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便能在课堂上营造浓郁的人文色彩,这是阅读带给我的好处。几年后,我在教学中有了一点自己的想法,读书的方向也发生了变化。《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语文教学之友》等专业杂志成了我阅读的首选,每当收到一份新的杂志,我都会在最短的时间里读完;有时,一个晚上就能“吞”下一本杂志。在读刊用刊的过程中,我慢慢地摸索到了教学的一些门径,使课堂教学既充满情趣,又显得厚实,教学成绩也稳中有升。在工作了10个春秋后,我以全区总分第一的身份参加了市级基本功大赛,并获得了市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优秀奖。
“思方知不足”,期刊杂志固然能充盈我的学识,提升我的教学水平,但毕竟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于是,我又增添了新的阅读内容,开始涉足教育教学理论专著,《学与教的心理学》《三老语文教育论文选》《课堂教学论》《学习和发展》《走进新课程》等论著先后成为我的“猎物”。在吸取营养后,我的眼界开阔了,视野拓展了,见识丰富了,“绿色语文”的教学理念也日趋明朗,并逐步形成了“趣、实、活”的教学风格。我被常州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为常州市“831二期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被新北区社会事业局推举为区中语会理事长,且担任新北区初中语文教育优秀教师培育室领衔人。
我的习惯:勤于反思,笔耕不辍
书读得多了,思考的空间也就更大了,对学习的需求自然更加迫切,这样,我开始了本科函授学习。在取得本科学历后,我又参加了华东师大研究生课程班和省中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习,聆听着专家们的教诲,提升着自己的理论水平。在教学中,在求学时,我慢慢地品味出了反思的真谛:反思是一名优秀语文教师成长的必要环节,是一种敢于面对问题的主人翁方式,也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
于是,教学理论成了科研的“引路人”,教学得失成了反思的“源头活水”,“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产生了:目标恰当,使学生方向明确;精彩导入,使学生兴趣盎然;整体感知,使学生把握全局;创设情境,使学生建构意义;局部解剖,使学生学会品味;动态生成,使学生个性张扬;迁移探究,使学生举一反三。
我主持的国家级课题《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艺术探究》,获得全国优秀课题成果奖,我主持的常州市级课题《农村初中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力水平》,获得市课题成果二等奖;正式出版教学专著6部;撰写的“一孔之见”也有200多篇出现在省级以上的报刊杂志上。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论文有:《聚焦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阅读,留下质疑的空间》(发表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教育学刊》)、《动态生成:让语文教学充满灵气》(发表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语文建设》)、《聚焦文本阅读中的隐性流失》《精彩,阅读教学之魂》(发表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当代教育科学》)、《课堂教学的生命之源:真实》《预设动态生成的课堂》(发表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语文教学通讯》)、《中考命题杜绝“陈题翻新”》(发表于《中国教育报》)等。
回首往昔无憾事,丹心一片向未来。耕耘教坛育人才,再铸辉煌尽开颜。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孝都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