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林嫂是鲁迅先生在小说《祝福》中塑造的一个悲剧性人物,在经历丧夫、改嫁、再丧夫失子的痛苦后,她带着悲伤、恐惧、忏悔的心情离开了人世。人们不禁会问是谁杀死了祥林嫂?长久以来,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经典解释是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和封建礼教害死了祥林嫂,似乎把这问题简单化了。那么究竟谁应该对祥林嫂的死负责呢?
鲁四老爷虽然讨厌祥林嫂是个寡妇,骂过她“谬种”,并“暗暗告诫”过四婶,祭祀的时候不要让她沾手,可他也同意收留过无家可归的祥林嫂。鲁四老爷究竟对祥林嫂的死负多少责任?应该有个合理的说法。
再如柳妈,虽然由于她的地狱一说,陡增了祥林嫂的烦恼,但同时她也好心地给祥林嫂指出了捐门槛这样一条“生路”。是柳妈使祥林嫂把社会的罪恶自觉地转化为自己的罪过,但柳妈作为与祥林嫂平等交往的伙伴,她带给祥林嫂的伤害决不会比慰藉更多。
四婶曾以“你放着吧,祥林嫂”这句话击碎了祥林嫂回归社会的希望,但四婶毕竟曾好心地收留过祥林嫂;卫老婆子虽曾协助其家人抓过她,但也多次为祥林嫂介绍过工作;而小说中的“我”虽然不能回答祥林嫂临死前的几个问题,但“我”对祥林嫂是有着深切的同情;还有那鲁镇的闲人们,虽然曾对她冷漠、厌倦、嘲弄,但他们也曾为祥林嫂流下过同情的眼泪。
对谁杀死了祥林嫂这一问题,人们还真不容易弄清。最近我在教学庞朴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一文时,对这个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庞朴认为,文化传统是来源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反复实践,从而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言之就是民族精神。杀死祥林嫂的凶手就是一种“集体无意识”。
何谓集体无意识?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所谓集体无意识,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无数同类经验在某一种族全体成员心理上的沉淀物。
“集体无意识”作为一种典型的群体心理现象无处不在,并一直在默默而深刻影响着社会形态、人们思想和人们行为。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就是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下所形成集体无意识的牺牲品。
长期以来,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占据着封建社会的主导地位,封建统治者不断向人们灌输这种思想,这种思想毒素不断深入到人们的血液当中,深入到人们的骨髓当中,已经变成了人们思想和身体的一部分。谁敢说在你的身上、我的身上、我们的身上没有这种毒素呢?
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男尊女卑、宗法迷信已经成为人们思想的一部分,所谓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贞节观、婚恋观像箍一样禁锢着旧社会妇女的命运。在祥林嫂婆婆的眼中,祥林嫂就像家里的猫、狗一样,随时可以被宰杀、变卖。过年时的祝福活动,准备“福礼”的是像祥林嫂这样的女人,“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所谓的“祭礼”是那么的神圣、庄重,当然不能容忍一个“不贞洁”的女人沾边的。被迫改嫁时,祥林嫂为维护所谓的“贞洁”作了“出格”的“异乎寻常”的抗争。当祥林嫂再次丧夫失子之后,“现在她只剩了一个光身了。大伯来收屋,又赶她。她真是走投无路了。”夫在随夫,夫亡随子,可怜的祥林嫂最后竟然落到没有了立锥之地的地步。就是这样,柳妈还用地狱一说来“吓唬”她,而祥林嫂也日益确信自己的罪孽,以至于倾其所有去捐门槛。这一切在人们的眼里(包括祥林嫂自己)又是那样的合理,那样的天经地义。
祥林嫂终于死了,谁是杀死她的凶手?是鲁四老爷,这个封建权威的代表,是柳妈、四婶,封建思想的帮凶;是祥林嫂的婆婆,是那些把她绑回去的人,是鲁镇的闲人们,是祥林嫂自己。鲁迅是无意于把他们具体的某个人列为凶手的,那个直接站在祥林嫂的对立面,置她于死地的凶手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杀死祥林嫂的凶手并不是鲁四老爷、四婶或柳妈某个具体的人,而是鲁迅说过的“不知名的杀人团”。
杀死祥林嫂的是一种“集体无意识”。每个人都没杀死祥林嫂的动机,但每个人都在有意无意地把祥林嫂往死路上逼,包括祥林嫂自己。
鲁迅的深刻正在于此:每个人都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每个人却都是在“无意识”中行凶的,每个人都不认为自己应该对祥林嫂的死承担责任。这些人身上既有普通民众的美德,又有一切不觉悟者的陋习,他们都属于普通而又地道的旧中国的人们。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地牢牢控制着他们的言行,形成了种种“集体无意识”。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与文化统统》一文,我们不仅清楚地认识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区别和联系,而且更深刻地认清了祥林嫂的死因。我们把前后课文联系起来,就能让学生既学习了新的内容,又启发他们对过去所学的旧内容有了新的感悟,这样学习我认为是有益的。
[江苏省高淳县湖滨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