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课程视野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我们欣喜地看到课程改革的春风吹走了“满堂讲”、“满堂问”,催生着学生的主动参与、独特感悟。但在教改的大潮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困惑,如在“更好地驾驭教材,贯彻课改精神”这一课题的探究中,笔者就始终不能寻得满意路径。近日欣逢两位教师执教同一篇课文《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听后颇有感触,忽觉茅塞顿开,现道来与大家共享,兴许会得到一些启示。
教例1:
师:想变成雨滴的举手?
(生迅速地举手)
师:读一读,把自己的心愿读出来。
(生大声朗读表达自己的感情)
师:(CAI透明的雨滴)看这透明的雨滴多美呀!读出它的美。
(生再次大声朗读)
师:想变成小雨滴吗?摆个姿势,你们睡在哪儿?
师:(CAI雨滴、荷叶画面)可爱的小雨滴在大大的荷叶中摇啊摇,摇着摇着睡着了。小雨滴们睡着了吗?
(生纷纷伏在桌上)
师:(一会儿)小雨滴,该醒啦!刚才睡得怎样?
师:(CAI雨滴荷叶图)多么快乐的小雨滴呀!我想变成……(师生共同朗读诗句)
(下面是用同样方法感悟朗读我想变成小鱼、蝴蝶、蝈蝈……)
看这位老师将语言文字紧紧“抓在手中”,让孩子们对每个词每句话进行演练,重现。这样的感悟朗读真的是学生所需要的吗?这样的语文教学可以让学生收获什么?而开始听课时被这首充满童趣的儿童诗深深吸引的我,在老师多次雷同的感悟朗读引导后,竟对它感到索然无味,不知道那些在老师引导下忽摇忽伏的孩子们是否真的对这首诗兴趣盎然。
教例2:
(教师范读课文声情并茂,学生热烈地鼓起掌来。)
师:(愣了一下,有些感动)掌声是对我的鼓励,我想更多的掌声是送给写这首诗的人,他这首诗写得太好了。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
师:王宜振可是一个了不起的作家爷爷,他专门为小朋友写诗呢!今年,他又出了一本儿童诗集,里面收集了100首诗。(生惊讶地“哇”)小朋友,这么能写的一个诗人,你猜猜他的生活可能是怎样的?
生1:他可能天天在家写呀写的,才能写出那么多的诗。
师:极有可能的猜测,再猜。
生2:他一定是个爱看书的人。
师:腹有诗书气自华嘛,他是个博学的人,有可能。
生3:我觉得他可能会常常在大自然里走走,才有灵感的。
师:孩子们,你们的种种猜测都有道理。老师看过王宜振的一段资料,他写诗并不是整天闭门不出,冥思苦想。他习惯于先到大自然中走走、看看,然后记下瞬间的感受,就是诗了。小朋友,请你再读一读课文,王宜振爷爷究竟看到什么后诗兴大发呢?
生1:我觉得诗人在散步时,看到蝴蝶在花丛中自由自在地飞舞,很快乐。
生2:可能是刚下了一场雨,太阳公公还没来得及把小雨滴收回去,正好被诗人看见了。
生3:他可能在小池塘边走呀走,听到了蝈蝈在歌唱。
师:那你就唱几句!
生:咯咯,咯咯。
师:你真的是在唱歌,我也唱:咯咯,咯咯我们的生活真幸福;咯咯,咯咯,小朋友们多快乐。你听,我在赞美生活的幸福、快乐,这就叫“歌唱生活。”
师:我还听出来了,原来是大自然中睡觉的雨滴,游水的小鱼,穿梭的蝴蝶,歌唱的蝈蝈等等可爱的画面激发出诗人的灵感呢!你们瞧,大自然中的这些小精灵们想游就——(生:游),想吹泡泡就——(生:吹泡泡),想捉会儿迷藏就——(生:捉会儿迷藏),想飞就——(生:飞),想舞就——(生:舞),想唱就——(生:唱),多么——(生:自由、快乐)
师:这样的幸福和快乐,谁不动心呢?你动心了吗?不说,捧起书,找到你最想变的小动物那段诗读一读。
……
师:我们一直和诗人一起变,让我们也静静地行走在大自然中,看看有没有让自己心动的画面吧。(放映一组夏天的景物、声音,让学生静静地看、听)
师:说说你想变什么?
生:我想变一只小鸟,我想变一朵白云。
师:你想美美地干什么呢?
生:我想变一只小鸟,自由地飞翔;我想变一朵白云,爱飘到哪儿就飘到哪儿。
师:还没完呢。这么好听的诗不但要说好,还要记得一定要报出小诗人的名字。
生:我想变一只小鸟,自由地飞翔;我想变一朵白云,爱飘到哪儿就飘到哪儿。王瑞
生:(情绪高涨)我想变一朵喇叭花,站在枝头吹喇叭。XXX
生:我想变一朵美丽的荷花,静静地站在水中央。XXX
生:我想变成一只青蛙,帮助庄稼捉害虫。XXX
生:我想变一只萤火虫,把夏天的夜晚照亮。XXX
(学生还要说……)
看,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一个个说得多么自信,多么闪亮。亲历这样的过程,孩子们对儿童诗有了浓厚的兴趣,不仅把握了这首诗的语言形式,而且将它的内涵和自己的生活相融合。
整堂课让人感到大气磅礴,有一种震撼。细观这节课,老师在教材的把握与处理上体现了现代的教育理念,表现出较高的教学智慧。
一、 走近作者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是一首儿童诗,而诗歌的阅读特别强调“感性、感觉、感悟”。教例1中,教师一直在带着学生逐句研读,逐句感悟,体现了传统的逐字逐句教学的方法。而阅读教学就文本而言,教师的引导不是告诉、分析、肢解,而是唤醒、体验、感悟,引导学生去真正悟其精华,进行延伸、拓展、创造,让文本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平台。教例2中,教师从作者入手,在温馨的对话中,将一个爱生活、爱自然的诗人的形象展现在学生的面前,然后再让学生读诗,去感受是什么样的美丽景色触动了诗人的心灵,写下了这首诗。使“作者”“诗”“学生”融合在了一起。由此可见,教例2中的教师在研读教材时,作者是他研读的一个重要内容。走进一篇文学作品,就走近了一位作者,走近作者才能走进他的作品。了解了王宜振才能把握他写诗的心境,才能体会他写诗的情感。我曾在教学《桂花雨》这篇散文时,反复阅读了琦君的作品,感受到琦君心中那份对家乡对亲人的浓浓的思念后,才发现这篇文章的魂,在教学中便有了这样的处理:通过对课文的解读,跟作者的对话,激发了学生对作者及其作品的兴趣,并见机诱导,介绍作者:琦君是现当代著名女作家,浙江永嘉人,1949年赴台湾,曾经任过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出版了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以她卓越的才华浓厚思乡情感动了几代人。现在电视上热播的《橘子红了》就是根据她的同名小说改编的。让学生对作者有了熟悉感,拉近了作品与学生的距离,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向往,一种期待。因此走近作者是老师把握教材的必由之路,是让学生走进文本的必经之路。
二、 用教材教
记得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对教材的意义做了准确的定位。但是,反观我们的教学现状,会遗憾地发现:很多语文教师并不知道到底要利用教材在课堂上和孩子们做些什么。无论哪一类型的文章,都只关注文本本身,强调从接受的角度去理解内容、明白中心,而没有充分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这里,教例1中的教师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引导学生逐句体会感悟诗意,是非常典型的“教教材”;教例2中的老师则对“用教材教”做了非常形象的诠释:先引导学生通过对话了解诗人,再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一步感悟诗句是怎样产生的,最后结合生活画面,激发孩子写诗的愿望。
1. 教师用教材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在想象诗人观赏大自然(从而诗兴大发)的景物(那睡在荷叶上的雨滴,那穿梭的蝴蝶,那歌唱生活的蝈蝈……)的过程中,慢慢地孩子的心弦被拨动,渐渐地孩子对大自然的情感被激发,也就自然有了小鸟、白云、喇叭花……
2. 教师将教材的语言变成了学生的语言。语文教学重要的是要研究如何运用一定的语言形式去表达一定的内容,并有效运用实践中。你看,这位教师引导学生想像触动诗人心灵的景物,其实就是让学生感受到诗中之物,再与诗的语言结合,对于如何用语言表达内容便有了非常感性的认识,于是便有了 “小诗人”的精彩表现。
3. 教师用教材做例子让学生学会学习。用教材教还应该进一步利用教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思维的方法。《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是一篇文质兼美、图文并茂的儿童诗,编者配上这些插图,可能就是要让学生凭借这些大自然的画面走进文本。因此,这位教师利用图文,并配以动画、声音来引导学生学习,这一过程就是良好的学习方法的训练。(通过读文思景,品味语言走进文本,感受内涵——朗读感悟深化语言——超越例子,形成能力。从走近作者到走进文本到走出文本,形成了一个语文学习的循回。)其实,语文学习和思维的方法很多,如果我们能坚持把每一篇课文都当作语文学习的方法与思维训练的例子去练习,学生会受益无穷。
三、 让学生悟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曾说: “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自己读懂课文,既得到了猎枪又得到了兔子;而听老师讲懂,听同学议懂,只是得到了兔子。”如果我们的课堂能够让学生凭着自己的能力去读懂,去感悟,去体验,那么我们的课堂才会真正变成培养学生个性的摇篮。在教例1中,教师一直带领学生“感悟”:“想变雨滴吗?把自己的心愿读出来!”“看这透明的雨滴多美呀!读出它的美!”等等,看似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细看是教师在用自己的感来代替学生的悟。“想变雨滴吗?”这样的话语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学生只是在教师的指令下被动感悟。而教例2中,教师则是引导学生走近诗人、走进夏天、感受诗人、感受夏天,拉近学生与诗人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有了充分的情感体验,才有了触及学生心灵的感悟。所以,后面的朗读老师不用说美不美,不必说乐不乐,学生便能读得很投入,有了自主感悟才有了后面的吟诵的小诗人。这才是自主感悟的体现,这样课堂的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正确地把握与处理教材是当前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很现实的课题。“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作为肩负着引导学生进行小学语文学习重任的教师来说,只有站在一定的高度去研读教材,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才能找准学生学习的支点;只有正确地处理好教材,找准学生学习切入点,才能让你的课堂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文化殿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句容市双语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