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上班,在晨检处看到这么一个镜头:一个小男孩双手使劲地拽着爷爷的衣角,嘴里不停嚷嚷:“我要你背我进教室。”而年迈的爷爷在小孙孙的执意要求下终于蹲下身子,驮起小男孩,吃力地朝教室走去……
其实,这类事在我们周围屡见不鲜。究其原因:现代家庭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祖辈们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对孩子百般迁就,有求必应,倾注了极大的爱心。而孩子只是一味地被别人关心,被社会关心,他们虽然沉浸在“爱河”之中,却不了解什么是爱,往往认为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不知回报,因而普遍存在着自私、唯我独尊、不包容他人等不良倾向。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爱己,不知爱人,是当前独生子女的通病。
爱是人类最光辉灿烂的人性,是最为崇高的品德,也是未来国民素质的核心。现代幼儿教育要求:“幼儿要乐于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分享,有同情心、关心他人、帮助他人。”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为了让幼儿在得到爱时学会付出爱,我们幼儿园针对独生子女的现状,进行了关爱教育的课题研究,探索出促进幼儿关爱情感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 以教育活动为基点,突出“爱”的基调
根据瑞吉欧的“顺应儿童的发展,由孩子引领自己的成长,由孩子寻找生命的意义”“相信他们的能力,并给予他们发展课程的权利”的理论,我们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以幼儿发展为中心,以情感教育为突破点,以生成活动的研究来提示爱的精神因素,进行了探索性爱心教育主题活动研究,让孩子真正成为课程的主人,在爱心课程教育中萌发爱的意识。如在一次点名活动中,教师和往常一样,一一点着幼儿的名字,当点到杨成时,他旁边的小朋友忙挥手示意没有来,老师告诉大家:“今天我们班到了34个小朋友,就缺杨成。杨成平时很少不来,今天怎么会不来呢?”随即孩子们七嘴八舌议论开了,于是生成了《关心生病的小伙伴》主题活动,开展了《打电话》《爱心礼物》《我快乐》课程教育。像这样的活动还真不少,例如“玩具大家玩”“我们都是好朋友”“能干的小助手”等都是一系列充满浓浓爱意的主题活动。孩子们在爱心课程教育中,在积极的关爱氛围中,爱的意识不断增强,懂得了什么情况下别人需要帮助,怎样帮助他人。
二、 以社会生活为源泉,体验“爱”的互动
瑞吉欧教学法认为,“教育在于给儿童创设学习的情境,帮助儿童在与情境中的人、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建构。”如何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孩子的眼睛越过围墙”,让孩子在充分的活动中感受真实的爱心世界,学会关爱他人,体会爱的力量,我们创设开阔的活动空间,让幼儿直接地去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切实地去和周围的自然、社会、人物发生实际的接触,从而产生真实的感受和情绪体验。我们主要采用了观察学习、动手实践、亲身体验等方法,让孩子运用多种感官与军营对话,与社区对话,与自然对话,接受环境的刺激,进行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建构知识体系。例如,中班在主题活动“好吃的饼干”活动中,孩子们自备了5元钱,到超市观察了解饼干,购买自己喜欢的饼干,他们自己选品种,自己交费。回到幼儿园后又把买的饼干送给其他的同伴,他们还学习用面粉做好吃的饼干,并把做的饼干送给小班、大班的弟弟妹妹、哥哥姐姐,体验到了分享的快乐。在“可敬可爱的环保卫士”活动中,幼儿以小记者的身份与清洁工阿姨进行交流,通过观察交流真切体验到清洁工阿姨的辛劳、伟大,一句句充满爱心的话语自然流露出来:“阿姨,谢谢您!”“阿姨,您累了吧?”“阿姨,我来帮您扫地!我们一起来捡垃圾吧!”爱护环境,尊重劳动者的情感油然而生。在我是小导游的活动中,孩子们头戴导游帽,身披导游带,为游人介绍高静园的建筑,花草树木和历史故事,体现出对家乡的情感和自豪感。
为使幼儿关爱情感得以延续和提升,我们定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争做社区环保小卫士”,“向社区居民献爱心,送祝福”。孩子们从参与社会活动中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每当幼儿午餐过后在小区散步时,看到小区里的居民能主动打招呼;看到路上有废纸、塑料袋、树叶能主动去捡,并提醒乱丢废物的人要爱护环境。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孩子创设了一个美丽的七彩空间,他们像展翅的雏燕在爱的蓝天中自由飞翔,大胆交往,主动探索,关心他人,在观察、发现、表达、探索中学习,拥有了一个无比快乐幸福的童年。
三、 以家庭资源为根本,激活“爱”的情感
我们说,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而他们的体验也是多元的,多层次的。儿童虽然也在生活,但不等于他们拥有了真实的生活体验。
例如我在一次与孩子的交流中问道:“爸爸妈妈是怎样关心你们的?”孩子们的答案是:“爸爸妈妈买东西给我吃,给我买新衣服。”事实上,父母疼爱孩子的事例在生活中俯拾皆是,可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却觉察不到呢?究其根源,关键在于孩子们缺少成人的正确引导,没有获得对生活的真实情感、真实体验。
生活本是体验的土壤。为了让孩子们获得真实的生活体验,我们和家长相互合作,引导孩子用心去观察,用心去感受,用心去体验,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其实父母的关爱表现在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家中能够体现父母关爱的地方很多。通过寻找,孩子们惊奇地发现生活中无处不蕴藏着父母深深的爱。如在寒冷的冬天里,他们找到了父母温暖的爱;在丰盛的餐桌旁,找到了父母无私的爱;在自己的姓名中,找到了父母期待的爱;在医院的病房里,找到了父母真挚的爱;在家中的相册里,找到了父母甜美的爱……当孩子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一张照片、一个名字、一次拥有都凝聚着父母的爱时,才真实感受到了父母无时无刻不在爱着他们。
有了这些真情实感,真实体验之后,我们引导孩子学会回报爱。我们组织孩子开展家庭实践活动。通过家长园地,家园联系卡,让家长了解幼儿家庭实践的重点内容,如每天至少说一句关心家长的话,每天至少为家长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自己的事自己做,由家长记录,反馈给幼儿园,布置成爱心花园。为了增强幼儿的互动,使他们不断得到交流情感反馈信息的机会来强化自己的真实感受及关爱行为。我们建立爱心角,支持幼儿用标记、图画、语言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关爱情感和事迹。每天下午离园前各班开展爱心广播活动,从与教师、同伴的交流、肯定中满足幼儿的表现欲望,丰富幼儿的思想内涵,增强做事的责任心,体验关爱的快乐。
经过两年的强化教育,大班幼儿会很自然地关心身边的人,中班幼儿也不逊色,家长们反映孩子懂事多了。中班金鑫的妈妈写道:“孩子每次吃水果时,能分给爸爸妈妈一份。”刘艳的妈妈说:“我生病了,孩子会说妈妈你休息好,我端饭给您吃。”张真的奶奶说:“现在每次吃饭时,真真会说奶奶多吃点菜,还会帮我夹菜。”许甜的爸爸写道:“小伙伴到我家来,许甜会把玩具主动给他们玩。”从幼儿的言行中,他们已经初步把关爱他人行为当成了自己的一种责任和义务,爱的情感有了进一步的升华。
实践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在爱心课程、大社会、大自然中,他们的探索意识得到了培养,爱的情感被激发,幼小的心灵中已播下博爱的种子,现在正健康、快乐并富有个性地成长,像花儿含苞待放。
[作者单位:江苏溧阳市东升小学幼儿园]